南宁分会场设在广西日报社内的广西云发布厅,中越青年代表开展跨国对话。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唐典胜、梁凯昌/摄
4月10日,“对话新时代”中越青年媒体人交流会在越南河内主会场、中国广西南宁分会场成功举行。南宁分会场设在广西日报社内的广西云发布厅,青年代表紧扣“对话新时代”的主题,展开坦诚、热烈且深入的对话交流。
议题一
青年媒体人的使命——担当两国友谊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党琼:
青年媒体人不仅是当下内容的创作者,更是话语方式的变革者。他们以青年的视角,多元的表达,将传统的友谊用现代的语言进行“翻译”,让中越友谊更加可感、可亲、可传播。
●广西故事讲述官、越中双语翻译 郑月兰:
媒体人的定义不局限于新闻记者,以语言为桥,沟通越中民心的翻译人员也是媒体人,也应担当起传播越中友好交往、推动务实合作的责任,为越中两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注入青年力量。
●广西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王飞:
作为新时代媒体人,我们既要当好“翻译官”,记录、传播中越各领域合作的“双向奔赴”;更要成为“种花家”,在数字原住民的心田播撒友谊种子,滋养它开花、结果。
●南宁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张艳兰:
希望我们能够以镜头为笔,绘就中越山水情长卷,用话筒传声,通过青年媒体人的声音,让“同志加兄弟”的情谊在新时代有更响亮的回响。
●广西大学越南留学生 谭氏芳鸳: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媒体人是时代的眼睛。青年媒体人应主动深入越中合作前线,采访项目建设者、记录普通百姓的生活改变,把大国合作中的“小人物”讲出来,让故事更有温度、更具亲和力。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留学生 阮官尚:
中国的繁荣、活力与发展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名越南留学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所见所闻分享给越南的家人和朋友,同时也向中国朋友介绍越南文化。
议题二
面向未来——媒体融合与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服务处副处长 钟贞:
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集聚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企业和人才,为人工智能赋能中国与东盟的设施联通、数据流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贡献力量。
●广西四叶草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制片主管 唐岚:
中越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山海资源是中越动画人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十分期待并愿同越南的动画同行紧密合作,搭建沟通与创作的渠道,共同讲述跨越国界的动人故事,以青春之笔绘山海之约,共谱中越动漫友谊长卷。
●广西民族大学越南留学生 黎道重: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练习汉语,也可以快速生成视频、音频、照片,它刷新了我们的认知、改变了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给媒体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南宁师范大学越南留学生 农翠幸:
媒体融合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越中作为命运共同体,唯有加强合作才可以化挑战为机遇。
●广西艺术学院学生 吕杨:
基于AI技术的国际化教育合作,不仅能够革新传统传媒教育的时空边界,更能重新构建跨文化传播的人才培养范式。
议题三
媒体驱动产业融合——助力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
●东盟头条新闻社副总编辑 黎石海:
媒体本身已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发展,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技术迭代和产业成长。
●柳州国际传播中心记者 谢耘:
讲好中越两国经贸合作互惠互利的故事,展现两国共同开放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我们将继续深耕“名企外宣”,讲好工业“国潮”产品背后的故事,助力中越友谊在经贸往来、人文互动中根深叶茂。
●华丽播跨境越南主播 吴氏垂容:
跨境直播的实践告诉我们:媒体驱动的产业融合,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与经济的深度握手。
●广西大学越南留学生 黄秋庄:
媒体是连接信息、文化与市场的桥梁。两国青年媒体人不仅要讲好合作故事,更要成为合作的推动者、参与者,用内容激发信任,用创意拓展市场,共同书写新时代越中合作的新篇章。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留学生 陈明德: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成为新时代推动双边民间交流的“数字桥梁”,我期待能通过这项技术,搭建起更多越中民间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两国的友好互动中,共谋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广西民族大学越南留学生 邓碧珍:
跨越山海的合作,始于语言的共鸣;共享繁荣的未来,成于文化的互信。当榴莲遇上螺蛳粉,不仅是味蕾的碰撞,更是产业链的共鸣。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