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隆安县以移风易俗为抓手,通过创新机制、典型引领、文化浸润等方式,推动乡村文明从“重形式”向“重内涵”转变。从那重村红白宴席“瘦身”,到天隆村爱心公益群凝聚乡情,再到团结村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引领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新风吹遍隆安大地,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红白理事会破旧立新

“过去办一场红白事,至少花费三五万元,现在简办了,能节省一大半开销。”谈起新风变化,那桐镇那重村村民感慨万千。

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凝聚共识。那重村组建红白理事会,村屯两级红白理事会实现网格化覆盖,老党员、乡贤牵头制定《红白事操作服务规则》,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村民规划酒席规模、用车数量,减负又暖心。通过这样的“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守”方式,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现在,该村置办婚宴从“两餐”减为“一餐”,“打包肉”“预留席”等浪费现象消失;丧事简化流程,火葬率显著提升。

那重村村支书李建红介绍:“现在,全村的红白事全部按新规操办,彻底扭转攀比之风。”

爱心公益群聚起大爱

在都结乡天隆村,由村支书潘生庄发起的“天隆爱心公益群”成为移风易俗的亮丽名片。群里的成员从最初的几人发展至如今的600余人,累计筹集善款超100万元,善款均用于救助重大疾病患者、改造村屯风貌、支持公益事业等。

“群里一声号召,大家纷纷响应。”潘生庄说,公益群不仅是救助平台,也是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纽带”,通过“三重一大”议事机制,大家线上讨论村务、线下落实项目。隆怀屯村民不等不靠,自筹资金完成风貌提升;隆洒屯通过养殖致富,传递自力更生的理念;里外屯游子心系家乡,常年资助孤寡老人……公益群让分散的爱心聚成火炬,照亮了整个村子。

天隆村通过典型人物引领文明风尚。全国孝老爱亲之星潘生庆十余年如一日照料老人;农金娟自掏腰包引水抗旱,带头捐款助力村容美化;潘世模创作59首山歌传唱移风易俗,用乡音传递新风……身边的榜样带动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助力形成“一屯一品”的文明格局。

红色教育基地引领新风

屏山乡团结村依托“中共隆安县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会址”红色教育基地,通过设置廉政广角、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弘扬文明新风,倡导“生前孝顺、死后简办”的移风易俗新观念。两年来,红色教育基地接待访客超8000人次。

团结村“两委”修订村规民约,把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内容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文明行为兑换生活用品;党员带头简办红白事,取消“每人一包烟”的旧习;红白理事会创新“跟帮”服务,主动为村民协调红白事办事流程,减轻负担。

从制度创新到文化浸润,从典型示范到群众参与,隆安县移风易俗工作实现从“外力推动”向“内力驱动”转变,如今节俭办宴、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已成为村里的新标签,擦亮了乡村振兴路上的文明底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75 记者:韦峭 编辑:吴嘉兴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