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激扬随步震 麒麟舞动纳福来

麒麟,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便与龙、凤、龟并称为“四灵”,并居于首位,是仁瑞之兽。它的身体蕴含了虎的威猛、狮的雄浑、鹿的矫健与龙的华美,身披五彩鳞甲,象征和平与繁荣。

壮族麒麟舞起源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北宋时期,名将狄青率领五虎将南征,朝廷兵马船队常晨起暮归,将士们骑着身披铠甲的战马,远看像骑着麒麟,故而长塘沿河一带的百姓将其称为“麒麟军”。经过多次征战,战乱终得平息,为表纪念,当地百姓用木头雕刻或用竹篾编织成麒麟兽头,用彩绸包裹兽身制成麒麟模样,节庆时便组织麒麟舞表演。

今天我们走进南宁市青秀区,探寻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麒麟舞,伴着激昂振奋的鼓点、腾挪游移的麒麟舞步,感受壮族人民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祈愿。

壮族麒麟舞

类别:传统舞蹈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四批

地域:广西 南宁

壮族麒麟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以及周边一带的民间舞蹈,主要演员有12人,男女各半,代表一年12个月、四季平安,其他演员若干。该舞蹈主要有“红蓝麒麟”“金童玉女”“花婆娘”及歌手、乐手等角色。壮族麒麟舞象征祥瑞太平,寓意美善,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以及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长寿的美好期盼。2012年,壮族麒麟舞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麒麟舞发源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与伶俐镇之间的军山(又名逃军山),流传于长塘镇长塘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集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壮族麒麟舞,兼收并蓄了壮族师公舞及各类舞蹈、说唱艺术的精髓。

航拍下的青秀区长塘镇。胡兆双 摄 实习生 严璐瑶 制

记者来到青秀区壮族麒麟舞协会驻地时,天空还下着微微细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麒麟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谭景威正在屋内指导队员有序排练。

谭景威指导队员进行排练。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队员正在排练壮族麒麟舞。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这是我们在镇上平时表演、排练的场地。”谭景威指着屋外的篮球场说道,每次演出前,他们都会提前几天精心彩排。每逢广西三月三、农历四月初八(军山庙会),或是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诞)等重要节庆,便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航拍下的壮族麒麟舞,场面很是壮观。篮球场是他们平时在镇上表演、排练的场地。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化妆、道具、演员,一切准备就绪。负责饰演“红蓝麒麟”“金童玉女”“花婆娘”及歌手、乐手等角色的演员在操场中排列整齐,三十多人的表演节目蓄势待发,场面很是壮观。

“咚咚咚,锵锵锵……”鼓声、钹声响起,表演开始!高潮迭起的表演节奏紧凑、扣人心弦,伴着振奋的鼓点,率先出场的是手舞足蹈的“花婆娘”,她可是这场表演的“总指挥”,挥舞着红手帕,脸上洋溢笑容,一身喜庆扮相。

“花婆娘”的出现贯穿于壮族麒麟舞的全过程。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花婆娘”指挥麒麟舞动。胡兆双 摄 实习生 严璐瑶 制

麒麟当之无愧是这场表演的核心象征。金色与蓝色麒麟分别由两位男女演员搭档操控,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在舞台上默契配合,踏着欢快的韵律灵动起舞,展现出瑞兽的威武与活力。

队员的麒麟舞步时而模仿青蛙落水、螃蟹出动,时而模仿龙虾爬岸等动物的动作特征,以三罡矮步为核心韵律,生动演绎春回大地、播种希望、稻穗低垂、五谷丰登等农耕时序。

麒麟舞的舞步多为模拟动物的动作特征。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身着黄色将士服装的队员引人注目,他们高举彩色旗帜,按照队形有序在场内跑动,以刚健雄浑之姿再现古代军阵威仪。原来,他们的造型是致敬“狄青率将南征”的故事,效仿其中的将士而设。细看,旗帜上印着“麒麟送子”“振兴中华”“壮哉广西”“九州共庆”等字样,他们将美好愿景展现其中,彰显了礼赞盛世丰年的炽热情怀。

旗手高举旗帜,走出整齐有序的队列。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演出精心设置了展演环节,其中“观音”与“送子娘娘”等经典阵型依次登场,寓意深远。“观音”手持净瓶柳枝普度众生,座前“金童玉女”化身护法使者;“送子娘娘”怀抱麟儿,以赐嗣添福演绎生生不息……演员们身着与角色相得益彰的传统服饰,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观音”和“金童玉女”。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怀抱麟儿的“送子娘娘”。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伴着整场戏剧的神秘乐曲有何寓意?作为主角的麒麟又是如何制作而成?好戏演罢,谭景威向记者介绍演出及所用道具的一些细节。

“我们的歌词围绕五谷丰登的丰收盛景展开,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耕牛在田地间忙碌,红薯和谷子都堆满了屋子”,谭景威说,他们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锣鼓、唢呐、钹等。乐曲贯穿表演全程,跌宕起伏。

壮族麒麟舞常使用锣鼓、唢呐、钹等乐器进行伴奏。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壮族麒麟舞的麒麟以竹篾制架,分头、尾两截,表面覆盖彩布。“一层纱布、一层油漆,等风干后再涂油漆再贴纱布”,这是麒麟头的上色方式,谭景威说,手工做一对麒麟需耗时几个月,麒麟身上的鳞片和布绸都是队员手工制作的。经过一番打扮后的麒麟,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一层纱布,一层油漆,层层叠加,塑造成颜色鲜活的麒麟头。胡兆双 摄实习生 严璐瑶 制

保护传承这条路并不好走。“目前我们所用的经费大多是队员自筹,道具多为队员自制,运营步履维艰。”谈到这,谭景威的眼神难掩悲伤与惋惜。非遗是古人予以今人的厚重馈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让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得更好、走得更远,他希望未来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修复或购买传承实践相关的辅助材料、工具,尽可能地为观众还原这项技艺的原貌。

壮族麒麟舞的传承队伍曾一度流散,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谭景威扛起了保护传承的担子,并重组这一团队,担任青秀区壮族麒麟舞协会会长。“我们的会员现在有65人,最小的4岁,最大的60多岁”,谭景威说,他已经培养了新的传人。新的传人18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

壮族麒麟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谭景威。胡兆双 摄

作为壮族麒麟舞的年轻传人,谭海桓自八岁便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下不解之缘。他告诉记者,过去曾因马步和鼓点技巧的掌握不足而感到气馁,但他从未放弃,积极向前辈请教并逐渐掌握了麒麟舞的精髓。

代代传承永不息,不同的年龄段,相同的技艺坚守,从谭景威到谭海桓,从老一辈到年轻一代的接力,生动诠释了这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承,展现了这一古老技艺不断注入的活力。

谭海桓接受记者采访,讲述非遗传承的心路历程。胡兆双 摄 实习生 严璐瑶 制

开设课程,培训南阳镇、刘圩镇、伶俐镇等周边地区学员近200人;接触国际,连续多年参加青秀区举办的国际舞龙邀请赛;走进校园,曾到南宁市多所学校开展专题校园活动;常态演出,每逢本地重要节庆,参与民俗展演活动……这样一群看似“老派”的队伍,正迈着顺应时代发展的步子。

壮族麒麟舞非遗展演。(资料图)青秀区文化馆 供图

谭景威坚信,即便身处“深巷”,也能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让壮族麒麟舞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璀璨光芒。

小“金童”正在化妆。记者 胡兆双 摄 实习生 严璐瑶 制

阅读量:90 编辑:庞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