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参与联合主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亦庄举行。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20家机器人团队参赛。
此次比赛有哪些看点?赛事规则有何不同?赛道设计又有哪些玄机?抢先看↓
人形机器人半马赛制发布
含多个奖项
在起跑站位时,参赛机器人将按“Z”形排成2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时间间隔1分钟,原则不超过2分钟。
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
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含领跑员在内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赛道内还将设置若干补给站,赛队可在补给站内更换电池、机器人和进入赛道的比赛选手。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比赛过程中将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全程跟随参赛队伍。
赛队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
最终,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全程超21公里
赛道地形环境丰富多样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起点,设在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终点为通明湖信息城,全长超21公里。机器人将途经南海子公园、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开区的标志性点位。
比赛的地形环境丰富多样,包含平地与坡道,最大坡度≤9°。赛道虽整体平顺,但对机器人而言,每一处起伏都是对其稳定性和动力系统的考验。
线路中,共设有6个左转道与8个右转道,转弯角度≥90°,这要求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终点前还设置了1.5公里的直道,在经过漫长赛程后,这段直道将成为机器人全力冲刺的舞台。
参赛选手“天工Ultra”改造升级
“天工2.0”已具雏形
随着比赛临近,各参赛队伍已陆续就位。总台记者探访了参赛队伍之一“天工队”,为使机器人不受到意外损害,赛前,工作人员采用了移位机对奔跑中的机器人进行保护。
机器人“天工”还穿上了一双人类同款跑鞋,这也是团队为它精心挑选的减震利器。此外,团队还针对“天工”做了轻量化的设计,让它在重量和刚度上面,即速度和稳定性方面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对于“天工队”来说,此次半马不仅是展示机器人性能的秀场和同行竞技的赛场,更是加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攻关的试验场。
在备战半马的同时,“天工”团队还紧锣密鼓地进行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除了对机器人选手版本的“天工Ultra”开展赛前“特训”,研发团队正将最新的优化方案部署到“天工2.0”上,焕新升级的“天工2.0”已具雏形。
“出生”不足百天
萌娃机器人也来参赛
参赛选手各具特点,其中一款体重只有20斤左右的萌娃机器人备受关注。这个由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师生团队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名为“0306小巨人”,即3月6日正式亮相,因此它参赛时,“出生”还不满百天。
“小巨人”身高只有0.75米,就像一个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婴幼儿。它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环境建模技术,集成语音识别与听觉感知模块,可实现20米范围内的人机对话。
研发团队采用人工智能强化学习的算法,把“小巨人”“大脑”跟“小脑”的配合进行优化,从而防止它在奔跑急停时摔跟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