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的认知、预防与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过排便困难的困扰,这可能是慢性便秘在作祟。慢性便秘看似平常,却可能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慢性便秘,掌握预防和治疗它的有效方法。

一、认识慢性便秘

(一)什么是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并非偶尔排便不畅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医学上,慢性便秘通常指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或必须使用工具才能协助排便,且这种情况持续至少6个月。排便时,就像在进行一场艰难的“战斗”,不仅耗时久,还可能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不适。

(二)慢性便秘的成因。饮食因素:如果膳食纤维摄入过少,食物在肠道内缺乏足够的“残渣”来刺激肠道蠕动,就容易引发便秘。此外,水分摄入不足也会使大便干结,难以排出。生活习惯: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新陈代谢减缓,肠道蠕动也会随之减慢,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变得干硬。另外,长期憋便会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变得不敏感,久而久之,正常的排便反射就会受到抑制,引发便秘。年龄与体质: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肌肉的收缩能力减弱,肠道蠕动变慢,这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慢性便秘。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便秘的发生概率也较大。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人体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进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反射。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便秘的副作用。

二、慢性便秘的危害

(一)降低生活质量。慢性便秘带来的排便困难和腹部不适,会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到“负担沉重”。这种不适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状态。而且,长期的便秘还可能导致口臭,影响社交活动,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

(二)引发肛肠疾病。干结的粪便在排出过程中,会对肛门和直肠造成较大压力,容易引发肛裂、痔疮等肛肠疾病。

(三)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在用力排便时,腹压会急剧升高,这会导致血压瞬间上升,心脏负荷加重。

(四)影响肠道健康。长期便秘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堆积,滋生大量有害细菌,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被肠道吸收,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影响肠道的正常屏障功能。

三、慢性便秘的预防

(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以及豆类。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至2000毫升的水,让肠道保持湿润,这样大便就不容易干结。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

(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进行一些针对腹部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这些运动能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促进肠道蠕动。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排便,比如早餐后半小时,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

(三)保持良好心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可以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方法,保持心情舒畅。

四、慢性便秘的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手法按摩:患者可以仰卧在床上,放松腹部,用右手掌从右下腹开始,沿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方向,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至15分钟,每天2至3次。生物反馈治疗:主要用于盆底肌功能紊乱导致的便秘。

(二)药物治疗。容积性泻药:这类药物安全性较高,适用于轻度便秘患者,但起效相对较慢,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渗透性泻药:这类药物作用温和,副作用较小,是治疗慢性便秘的常用药物。刺激性泻药:一般用于短期缓解便秘症状,但这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药物依赖性以及电解质紊乱等问题。促动力药:适用于肠道动力不足引起的便秘,通常与其他类型的泻药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三)就医与手术治疗

如果慢性便秘症状严重,经过上述治疗方法仍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肠镜、结肠传输试验等,明确便秘的原因,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由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引起的便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05 通讯员:黄宗声 编辑:吴嘉兴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