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打造多元文化空间,以“书店+阅读”涵养市民群众生活的“幸福半径”;藏身于闹市区、乡间田野的“小而美”悦读驿站,让读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诗与远方”……在南宁,多元化阅读空间不断涌现,书店成了市民休闲放松的新去处。
你更青睐哪种阅读方式呢?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图书出版业带来哪些改变?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场景1:书香、花香、咖香 享受阅读“慢时光”
11时,市民赵女士带着儿子来到青秀万达的西西弗书店,给儿子买了一个面包,给自己点了一杯咖啡,找了两本书,在靠里的位置坐下,“孩子喜欢阅读,我喜欢喝咖啡,每个周末来到这里,孩子读他喜欢的书籍,我喝上喜欢的咖啡,各得其乐。”赵女士说。
在位于茶花园路的新华书店23号店,读者不仅可以看书,还能感受咖啡、烘焙、文创、手作、花艺等,活脱脱一个文化综合体。“周末没什么事,我就会来这里看看书,喝喝咖啡,这是我一周中最惬意放松的时候。”在附近居住的王女士经常来看书,一杯咖啡和一本书,足以陪伴她整个下午。
“周末带孩子逛博物馆累了,顺便找个地方歇歇脚,让孩子了解文博、考古类的知识,与国宝为邻,静享书香,别提有多美了!”市民周女士周末带着孩子在自治区博物馆瓯骆书房,享受亲子阅读的温馨时刻。记者了解到,自治区博物馆瓯骆书房目前已有藏书5万余册,为市民游客提供以博物馆学、文物考古、文化、历史、艺术、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资源的阅览服务。
场景2:多元文化空间 成为市民打卡的“第三空间”
良庆区的韬智书店南宁瑞和购物公园店相当有特色,这家店采用“书店+阅读馆”的经营模式,是集书店、书吧、零售、茶饮面包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空间,店内可办一种特殊的阅读会员卡,成为会员后,全场绝大部分图书可以不限次数借阅,购买图书、文创和茶饮还有会员福利,广受周边居民喜爱。该店是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认证的全国少年儿童分级阅读体验馆南方首馆,荣获2024年“八桂特色书店”等荣誉称号,目前已有新老会员超过1000个。
广西韬智图书公司党支部书记、阅读业务负责人吴宇分析,从读者层面来看,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来书店的读者越来越不满足于仅购买图书,需要从书店的文创、茶饮、活动等产品和服务中满足其文化消费的诉求,比如去年在书店火爆出圈的“谷子”等动漫文化衍生品,就是青少年读者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表现;从书店层面来说,大多书店都有不小的面积,经营者会从书的内容延展来呈现书店的形象,更多样化的场景被应用到书店里,比如书+画展、书+博物馆、书+营地等,这些有记忆点的场景,日渐成为市民想去打卡的“第三空间”。另一方面,更充分地利用书店的空间,从而产生收益,也是书店引进多元化业态的重要考量。
以韬智书店为例,在南宁有10家门店,主要分布在青秀区、良庆区、江南区、兴宁区等。2024年下半年,韬智集团公司创立了“阅+”品牌,以韬智书店为基础,在南宁又打造了十余个以阅读文化空间为载体的“阅读馆”,目前在宾阳、横州、上林等地都能看到“阅+阅读馆”的身影。
业内人士:图书市场AI应用未真正到来 存在很大潜力
2025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波及图书市场。前有北京书展上的AI图书展区,后有长沙书展交流会上对AI的大讨论,能感受到AI在出版及发行从业者中产生的深刻影响。
吴宇表示,图书生产和创新得益于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事实上,大数据模型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其实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和发展了,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出版机构能够使用上AI工具。而在图书市场和发行业上,吴宇认为AI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相当一部分书店还用着比较传统的系统工具,甚至有的书店还没有上云,在他看来在数字基建上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吴宇认为,书店目前更多着眼于店内的销售场景,很少关注从互联网上来营销和获客,一些很好的营销工具、客服工具等AI应用还没有被普及。“当然,AI工具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书店经营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相对薄利,大家都有些束手束脚,生怕投入之后钱赚不回来。图书发行的本质是渠道经营,AI是各行业应用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多吸取先进行业的经验。”
专家学者:以多元服务助力全民阅读 核心仍在“读什么书”
全民阅读是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随着阅读形式的不断创新,如何确保阅读内容的深度与质量,以及如何更精准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成为当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指出,南宁目前的新型阅读业态已经通过空间创新、技术融合与文化跨界,将阅读从单一行为扩展成多维度的生活方式,提升了市民参与度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然而,无论阅读形式如何创新,核心仍在于“读什么书”。
吴寿平表示,在追求形式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内容深度,防止创新仅停留在表面。除此之外,新型阅读业态在市场推广方面,还需进一步精准定位目标群体,根据不同年龄段、职业、兴趣爱好的人群特点,定制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方案。比如针对年轻上班族,可结合线上阅读平台,推出碎片化时间的精品阅读推荐;对于考研考证人群,可以提供更权威专业的资料题库;对于老年群体,则可在社区阅读活动中,增加传统纸质书籍的讲解与分享环节。在读者反馈收集方面,应建立多渠道、常态化的机制。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线下读者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读者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阅读推广策略。
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吴寿平建议要持续探索更先进的阅读辅助工具。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为读者智能推荐契合其阅读口味的书籍。进一步结合数字技术、社区共建及政策支持,打造更可持续的“书香社会”生态,让阅读真正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源泉。此外,吴寿平还建议,多开展阅读讲座、书评分享会、阅读素养培训等活动,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选择经典、有深度的书籍进行阅读,避免盲目追求“快餐式”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