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共筑健康防线 远离肿瘤“无形杀手”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肖鸿广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25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防治已从“谈癌色变”逐步转向“可防可控可治”。在这场关乎生命的战役中,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共同为人类健康筑起防线。

一、肿瘤防治现状:从数据看希望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2000万例,全球发病率仍在上升。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80万,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位居前三。值得关注的是,早期癌症5年生存率已超过90%,而晚期癌症生存率仍不足30%。这提示我们:早发现、早干预仍是关键。随着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的普及,癌症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二、西医视角:科技赋能精准防治

现代医学在肿瘤防治中扮演着“侦察兵”和“狙击手”的双重角色:1.早期筛查技术革新。一是液体活检:通过血液检测循环肿瘤DNA,可在肿瘤形成初期发现异常;二是AI影像识别:人工智能辅助CT、MRI阅片,微小病灶检出率提升40%;三是高危人群基因检测:基因突变筛查,为乳腺癌、卵巢癌高风险人群提供预防方案。2.治疗方法。一是免疫治疗:PD-1/PD-L1抑制剂让部分晚期患者实现“超长生存期”;二是质子重离子放疗:精准打击肿瘤组织,保护正常细胞;三是个体化靶向药:基于基因检测的“量体裁衣”式用药,显著提升疗效。

三、中医智慧:整体观与治未病

中医将肿瘤归为“积聚”“癥瘕”等范畴,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防治理念与西医形成互补:一是要预防:调理体质,防癌于未然;二是体质辨识:痰湿、血瘀、气郁体质更易患癌,通过中药、饮食、运动调理可改善内环境;三是运用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调节免疫力,桂枝茯苓丸抑制血管生成;四是要学会养生:“肝气郁结”(抑郁)与肿瘤发生相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可纾解压力。

四、中西医结合:1+1>2的实践路径

1.预防阶段:西医筛查锁定高危人群,中医干预调节癌前状态。例如:晚期胃癌患者结合化疗与中药“四君子汤”,生存期延长30%,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2.治疗阶段:手术/放化疗期间,辅以益气养阴中药(如生脉饮)保护骨髓功能,靶向药导致皮疹时,外用苦参、地肤子煎剂湿敷。

3.康复阶段:西医定期复查监测指标,中医膏方调理巩固疗效,还可以运用心理干预结合五行音乐疗法,重建患者社会功能。

五、践行健康生活:防癌的“第一处方”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50%的癌症可通过生活方式预防。1.饮食:舌尖上的“防癌密码”。西医建议:减少加工肉、限制酒精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降低结直肠癌风险。中医的智慧:遵循“五色入五脏”,如红色食物(西红柿)富含番茄红素防前列腺癌;白色食物(银耳)润肺滋阴;避免“湿热体质”(少食辛辣油腻),从源头上阻断癌细胞滋生环境。2.运动:激活免疫的“天然疫苗”,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可降低乳腺癌风险20%。中医导引术如八段锦和五禽戏,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实现“动形养生”。3.心理因素:不被忽视的“抗癌力”,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中医“情志相胜法”提出“悲胜怒、恐胜喜”,通过情绪平衡疏解肝郁,降低“气滞血瘀”致癌风险。4.环境因素:远离隐形“致癌推手”,戒烟(肺癌风险下降50%)、防晒(防皮肤癌)、筛查家庭装修污染(甲醛),从细节筑牢防线。

六、2025行动倡议: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一是开展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定期参与癌症早筛项目,家族史者更需提前;二是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三是政策助力:支持国家“健康中国2030”癌症防治行动,推动医保覆盖早筛项目。

肿瘤不是绝症,而是慢性病。无论是西医的精准狙击,还是中医的全局调控,最终目标都是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2025,让我们用知识与行动,拥抱无惧癌症的未来。从《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到现代精准医学的“早诊早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防大于治”的健康行动,将防癌行动转化为日常习惯,让生命远离“无形杀手”。

阅读量:90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