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春江水——2025年“三月三”国际民歌邀请赛(高校组)开赛

4月23日,“山歌好比春江水——2025年‘三月三’国际民歌邀请赛(高校组)”在广西民族剧院拉开序幕。本届大赛以“民歌无国界,山水有相逢”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波兰、摩洛哥、赞比亚、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等22个国家的66名选手参赛,共同唱响民族音乐的时代强音。

alt

广西艺术学院的李镓妏(马来西亚)演唱《彩云追月》。记者 李宗文 摄

选手们演唱中国民歌以及各国经典民歌

此次大赛亮点多多、精彩纷呈。比赛得到了国内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选手们现场演唱了中国民歌以及各国经典民歌,如中国的《茉莉花》《兰花花》《鸿雁》《多谢了》《呗侬情深》,韩国的《阿里郎》、马来西亚的《划舢板》、越南的《浮萍飘荡》、赞比亚的《卡莱巴利卡》、西班牙语歌曲《没有其他人》、塔吉克斯坦的《请微笑,亲爱的》等,歌曲旋律优美、风格多样,既有鲜明多元的各国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展现了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alt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塔吉克斯坦选手 演唱《每一天都是一朵花》。记者 李宗文 摄

此次大赛每支队伍可展示两首曲目,一首为本国歌曲,另一首则是中国民歌。不仅能让各国选手充分展示自己国家的音乐文化特色,也促进选手们对中国民歌的学习与理解,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让观众能够在同一舞台上领略到多元的音乐风格。

此次大赛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对比赛全程直播,线上线下相互联动,比赛设置了“最佳民歌传承奖”“最佳人气奖”“最佳舞台表现奖”“最佳传播之星”“最佳演唱奖”“优秀表演奖”。

alt

北京舞蹈学院的张岳(波兰)演唱《库亚维亚克》。记者 李宗文 摄

大赛成为音乐的盛会,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次大赛不仅是音乐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民歌工作坊、非遗展示体验坊、文化讲座在比赛期间全程开放,市民朋友可以在广西民族剧院学唱山歌、制作乐器、演奏天琴、芦笙等乐器,聆听文化学者讲述传统音乐背后的故事,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民歌的魅力。

alt

山东艺术学院的杨璧嘉(马来西亚)演唱《感受爱》。记者 李宗文 摄

据悉,此次比赛参赛院校阵容囊括了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院校以及区内的多所高校,多所艺术院校的加入充分彰显了赛事的吸引力,同时也呈现出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参赛选手覆盖全球五大洲,形成了传统与创新交融、东方与西方对话的多元文化格局。这一跨国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盛况,不仅提升了赛事的专业水准,更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alt

南京艺术学院的选手们(赞比亚)演唱《卡莱巴利卡》。记者 李宗文 摄

广西艺术学院副校长谢斌表示,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音乐才华的平台,也让广西三月三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各国选手以艺术为媒,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增进了中国与更多国家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alt

广西民族大学的选手们(泰国、科摩罗、越南和老挝)演唱《歌曲串烧》。记者 李宗文 摄

市民黎先生表示,这一系列活动让民歌文化更加贴近大众,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歌艺术传承与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

桂林旅游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办公室主任宋晖表示,通过比赛,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在互相学习对方的民歌,在演唱技巧上获得了提升。外国学生对中国民歌以及广西的人文风情都很感兴趣,不少选手表示了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意愿。

alt

广西大学的选手们(越南)演唱《浮萍飘荡》。记者 李宗文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990 记者:李宗文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