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云姚村:香云纱变“金纱” 铺就群众致富路

清晨,在上林县三里镇云姚村的200亩晾晒场上,工人们正将浸染过薯莨汁的丝绸缓缓铺开。近日,记者走进上林县云姚村的香云纱加工基地,只见15人协作小组趁着阳光正好,正在进行摊布晾晒、插钉固定、拢布回收,分工明确。

村民们在晾晒香云纱。

“云姚村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非常好,原料供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地于2021年11月开始投产,占地面积达200亩,拥有11个晒场,2个涂泥厂,年产真丝绸缎约200万米。”浙江远幸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驻上林县香云纱加工基地副总经理莫忠兴介绍,香云纱的制作“靠天吃饭”,只有晴天才能开展晾晒工作,一年中通常不超过180天。目前,基地库存真丝绸缎100多万米,订单已排到今年8月至9月,晴天时基地格外忙碌。

香云纱是我国著名的丝绸面料,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三蒸九煮十八晒”,在纺织界有着“软黄金”之称。白色绸缎经薯莨汁液浸润后泛起琥珀色光泽,还要涂抹淤泥使面料呈现神秘的深褐色纹理。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莫忠兴介绍,每批布料每天要经过5次循环浸泡晾晒,如果天气好,一个星期便能出货。由于工艺依赖自然条件,香云纱年产量较少,正因如此,其制成的服饰具有挺爽柔润、防水耐穿的特性,在高端市场备受追捧。

制作工艺的繁琐意味着需要大量人力,这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目前,基地有200余名工人,大多是当地村民,月工资6000元左右,出勤25天以上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莫忠兴说。

蒙玉康是云姚村拉约庄村民,自建厂便在基地工作。“以前我在广东打工,现在回到基地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每个月又有6000至7000元的收入。” 蒙玉康说,更难得的是,这份“看天吃饭”的工作与农事完美互补——雨季时工人们回归农田,形成“半年务工+半年务农”的弹性就业模式。

香云纱生产基地的投产为云姚村带来多重效益,既盘活了闲置山林资源,又延伸了产业链条。三里镇云姚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超介绍,在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后盾单位支持下,云姚村引进了广西广美制衣公司在三里镇建起了两家制衣就业帮扶车间,并开发了具有上林特色的香云纱高端服饰产品,香云纱的服饰和箱包成品在市场上很畅销。

产业链延伸还催生了“非遗+”新模式。云姚村与广美公司开发了具有非遗特色的香云纱研学线路,在云姚村拉约庄的广美非遗香云纱研学基地和香云纱产品展示厅,中小学生可以学习香云纱“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制作过程,体验香云纱扎染工艺,研学活动带动了本地旅游,助推云姚村农特产品销售。

如今,香云纱产业已深深扎根云姚村,不仅丰富了当地产业结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让古老的香云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75 记者:邓玲 通讯员:卢丰 覃柳霓 韦沛金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