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海归”人才,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近日,某企业负责人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其企业招聘的研发人员中没有一个“海归”,并声称“海归”群体存在安全风险。这一选拔人才“绝不用海归派”的言论,立即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讨论。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海归”群体早已成为中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既有掌握前沿技术的科研骨干,也有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人才。将留学经历等同于 “潜在风险”,本质上是用刻板印象替代理性判断,既伤害了广大“海归”人才的职业尊严,也与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背道而驰。

华为5G技术领先全球,其700多名外籍专家的贡献不可忽视;小米、字节跳动依靠国际化团队打开海外市场,这些案例都证明,兼容并蓄才能激活创新活水。一味排斥海归群体,不仅会错失优质人力资源,更可能在全球化竞争中陷入视野局限。无论是老一辈科技名家,还是新一代的归国学子,众多海归人才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报效之心,利用其在国外所学的先进知识、技术和经验,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诸多领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不可否认,在近年来破获的一些国家安全的案件中,确实有一些案件是从海外回国的“海归”所为,但这也仅仅是众多归国人员中的极少一部分。对待“海归”人才,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不能因噎废食,把所有的“海归”人员都拒之门外。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制定更为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同时也需要建立技术安全认证体系,通过更多保障措施,降低企业引进人才的顾虑。

真正的安全保障,不在于人才出身在国内或者是海外,而在于能否构建让全球智慧为中国所用的制度环境。以制度创新筑牢安全堤坝,以开放包容汇聚天下英才,方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征途上行稳致远。

阅读量:495 作者:理彦 编辑: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