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猩红热已进入高发期 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孩子全身发热、起疹子,手部还出现了脱皮,“像鸡皮疙瘩一样”,去医院检查后,被医生诊断为猩红热。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提醒,5月至6月是猩红热高发期,人群普遍易感染,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猩红热的某些症状与流感相似,容易混淆,“小红人”和“草莓舌”是典型症状,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当前为高发期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

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专家介绍,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属于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通常5月至6月、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期。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因此,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家长需做好预防。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空气飞沫传播,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方式将病菌播散至空气中,易感者与患者近距离交谈或处于同一密封环境时吸入病菌后感染。二是密切接触传播病菌,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与患者拥抱、共进晚餐等,可能引起密切接触传播。生活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等环境因素均有助于传播。三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途径感染。

早期发烧喉咙痛

“小红人”和“草莓舌”是典型症状

猩红热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是发烧和喉咙痛,发烧2至3天后,会出现以下典型表现:全身弥漫性针尖大小皮疹,压之褪色,伴轻微痒感,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感染猩红热的患者,面色会潮红,脸部充血,伴有口周苍白,唇周看起来像有一个白圈,如同一个“小红人”。猩红热大部分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可引起心脏、肾脏和关节损害。

此外,患者会出现草莓舌或者杨梅舌。即部分患者在病程1至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显著,称为“草莓舌”。2至3天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味蕾仍较明显,称为“杨梅舌”。

尚无疫苗可预防

养成良好习惯可降低风险

据介绍,目前,猩红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但可通过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避免进入拥挤场所、重视物品清洗消毒、加强环境通风、增强免疫能力等方式降低孩子患病风险。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准备食物或进食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按规范流程洗手。疾病高发期。家长应避免带儿童进入人多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

重视物品清洗消毒。避免孩子与患者共用杯子、餐具等个人物品;被患者污染的用具可煮沸消毒,家具书桌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擦洗消毒;不能擦洗的物品,可以放在户外暴晒1至2小时。此外,家庭居室内注意开窗通风,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

提高儿童自身免疫力。保持孩子的饮食营养均衡和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

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咽部红肿疼痛或皮疹等症状,切勿自行服用抗生素或退烧药,应尽快就医。

如果孩子确诊猩红热,应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其间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物品,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按照医嘱返校上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75 记者:卢丽婷 通讯员:王晶 潘燕兰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