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打疫苗 防疾病 保健康”。当前,疫苗接种已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从新生儿、青少年到中老年人,各年龄段均有对应疫苗提供保护。那么,疫苗是如何保护孩子的?应如何进行接种?成人应该接种疫苗吗?近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局的相关专家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群众关心的预防接种问题进行了解答。
为什么疫苗有些免费有些收费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不仅能够保护个体健康,还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只要没有接种禁忌症,都应该及时给所有适龄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是由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的。”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所长周为文介绍,目前纳入我国免疫规划的疫苗共有14种,包括适龄儿童接种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可预防乙肝、结核病、脊灰、百日咳等15种传染病。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由居民自愿接种的除免疫规划疫苗以外的其他疫苗。“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可以使受种者获得更全面的免疫保护,预防更多的疾病。非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宫颈癌疫苗等等,大家可根据当前疾病流行的情况和卫生部门的建议,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知情、自愿、自费选择接种。”周为文说。
疫苗接种安全有哪些保障
“我国对疫苗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疫苗研制、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等实施全过程监管。”周为文介绍,疫苗在上市使用前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疫苗运输、储存和接种过程中,预防接种工作人员遵循科学、严格的工作规范,确保接种安全,并对疫苗接种全流程信息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每支疫苗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为什么有些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呢?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接种疫苗后,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身体不适,最常见的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和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等局部反应,这些反应是疫苗引起的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在1—3天内症状就会自行缓解和消失。只有极个别人可能会出现晕厥、急性过敏反应等,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接种疫苗后的30分钟内发生。“因此,需要特别强调,接种疫苗后,须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后才能离开,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的不良反应。”周为文强调。
成年人也应接种疫苗
不少人认为,只有孩子才需要打疫苗。其实,成年人也应在不同年龄阶段接种疫苗。人体从青少年至老年的全生命周期都有可能受到感染性疾病的威胁,需要通过接种疫苗形成健康保护,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3年12月,南宁市首个“疾控+医疗”成人疫苗接种联合门诊在邕宁区人民医院设立。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林盛智介绍说,目前该门诊主要提供乙肝、HPV、狂犬、带状疱疹等11类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疾病预防+医疗诊疗”的便利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