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石柱 探寻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小小莼菜为何能捕获海外食客的芳心?小山村何以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过去冷冷清清的贫穷土家山寨,又为何成为全国“万企兴万村”的创新实践?4月26日,2025全国百家融媒体记者重庆行活动走进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采风,现场感受当地乡村发展新变化。

2025全国百家融媒体记者重庆行活动走进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采风。(华龙网供图)

走出国门,水中“软黄金”唱响致富经

在冷水镇莼菜农业公园,游客可体验采摘、品尝莼菜宴,还能购买“莼小丝”即食产品。这座占地110平方公里的公园,年吸引游客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就在今年初,首批石柱莼菜即食产品“莼小丝”首发日本,标志着石柱莼菜由原材料出口到加工产品出口、贴牌转出口到自营出口的“双突破”。

石柱莼菜。(石柱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里水质纯净,种出的莼菜胶质厚!”石柱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视野放眼全球,只有中国和日本产莼菜。莼菜生长环境严苛,适温在20—30℃,海拔1200—1600米,水质要求无污染且常年缓流水不断。自1992年试种成功,石柱莼菜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产量占全球七成。2024年,莼菜综合产值3.5亿元,1.2万农户户均增收1.5万元。

研学+产业,小山村撬动文旅发展新流量

走过层层叠叠的群山,采访团来到中益乡华溪村初心小院。只见这里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三层楼高的小院被一串串的干辣椒和玉米装点着,红红火火、热热烈烈,显得格外喜庆又别致。

采访团参观初心小院。记者 陈艳华 摄

“我们把一个农家小院变成了研学的现场教学点,将红色精神、农耕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行走课堂’,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中益乡专职副书记郎滔说道,现在老百姓的收入渠道越来越多,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红火。

曾经的深度贫困乡,如今却成了川渝地区炙手可热的研学目的地。据介绍,2024年,中益乡接待思政研学团队5.7万人次,思政研学收入突破3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32%。

此外,依托中益特色产业,“华溪村”“奔跑中益”“益点甜蜜”等12个系列商标从无到有,黄精系列、中蜂系列、经果系列特色农产品叫好又叫座,黄精面条、蜂蜜水等20余款深加工产品通过思政研学团打开销路。

抱团兴链,多元业态铺就乡村“共富路”

四月的桥头镇陶然居瓦屋小镇,依然凉意阵阵。这个小镇位于石柱桥头镇瓦屋村,是桥头镇联手重庆陶然居集团打造的特色文旅融合小镇,集工、农、文、旅、餐、宿、购等于一体。从过去冷冷清清的贫穷土家山寨,到深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瓦屋村是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创新实践。

陶然居瓦屋小镇。(陶然居供图)

据悉,在桥头镇,近70家企业发挥专业优势在各个行业落地开花,涵盖了农业观光、餐饮民宿、电商文创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新增了500余个就业岗位,还有效地带动了1200余户农户增收。

民宿一角风景。记者 陈艳华 摄

“我们把农村的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把乡村的闲置土地种上农作物,让乡村的闲散人员变成了我们的管家。”再别康桥民宿负责人刘晓波说道,现在每个月来写生的学生有几百上千人。

在桥头镇长沙村,由重庆沐星文旅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山与湖度假营地自去年6月开业,仅用4个月就实现400万营业收入;由重庆慕奕文旅等企业联手打造的民宿组团26个院落,形成土家民俗、数字体验、户外野奢、森系疗养4大特色民宿群。

民宿一角风景。记者 陈艳华 摄

据悉,2024年,桥头镇共接待游客约17万人,写生人次达1.7万人。2022年至今,陆续到桥头镇调研、写生人次累计约3万人次,“千年桥头”变得人气十足、充满生机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720 记者:陈艳华 编辑:黄思宁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