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AI种果 巧让蔗田喝水——隆安县全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南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大行动”系列报道⑦

谷雨时节,气温攀升,右江河畔,隆安县连片的基地上,农作物快速生长。

4月25日,丁当镇170多亩数字果园丁当蓝莓种植基地,阳光照耀下,银白色的温室大棚薄膜如波浪般绵延铺开,在春光中折射出粼粼光芒。棚内成千上万盆蓝莓沐浴着春日暖阳,工人穿梭于果树间,轻剪枝头果实,放入筛果器中分装。

“你们现在吃到的蓝莓,是AI最新种出来的!”在基地17号棚,捷佳润企管中心总监陈秀娟带领记者走进花香蓝莓采摘区域,一边查看果实成熟转色情况,一边介绍棚内蕴含的高科技。

走近细看,蓝莓植株盆与盆之间有滴灌管道连接,每盆蓝莓有4个滴箭注入土壤。

“它们可以精准地给蓝莓提供充足的水肥灌溉。”陈秀娟介绍,蓝莓种植大棚采用了AI农场管理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湿度等数据,还能通过算法为育苗、灌溉、施肥等各生产阶段提供科学决策。除了提供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基地还配备了植物生长记录仪、根系生长记录仪、环境监测仪等现代辅助农业种植设备,全方位、全天候监控着蓝莓的生长情况。

数字果园丁当蓝莓种植基地温室大棚里,工人采摘繁忙。本文图片均由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沈程/摄

在丁当镇,蓝莓像小宝宝一样被管理员呵护着。给蓝莓拍照、监测水肥配比、记录根系生长状态……00后“新农人”王华佳在基地从事农业管理工作仅有一年,却对蓝莓生长管理了如指掌,她告诉记者,基地管护得当、蓝莓清脆香甜的秘密来源于基地的“数字大脑”——智控系统控制室。

能够在黑暗环境中监测蓝莓生长状态的根系生长记录仪。

她打开“数字大脑”的智慧大屏,可以清楚看到基地概况、产业规模、当地气候、作物生产趋势等各类数据,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高效完成现代农业的种植管理。

“跟以往种地不一样,现在我们在农田里主要做采果、抹芽等工作。”村民杨美清是采摘蓝莓的熟练工,一天能挣130元,大棚里工种精简、环境舒适让她对现代农业增产增收更有信心。据统计,蓝莓种植基地年产值超3000万元,惠及周边上百户村民,每年可给每户村民稳定增收约3000元。

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让每一株甘蔗苗及时喝上“营养水”,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甘蔗生长状态。

眼下广西旱情严峻,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但来到隆安县旺中甘蔗种植基地,广西金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军相比以往从容了很多。“再过几天,我这里4000多亩的甘蔗地就全部铺满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现在蔗苗长势非常好。”

记者在基地现场看到,黑白相间的灌溉管道宛如一张编织精细的渔网,白色如手臂粗壮的灌溉主管道纵横延伸,黑色滴灌带则以1.4米为间距“编织”其中,精准覆盖每一株甘蔗苗,不少甘蔗苗已有一米多高。许军说,“我的甘蔗基地很节水,用了这套系统后,比平时节水80%。甘蔗不仅会喝水,还能保证营养均衡,预计每亩蔗田产量比以往多增加2吨。”

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许军的甘蔗地不仅会喝水,还做成了种植示范基地,成为了产业链链主,引来了生猪养殖场、猪肉加工厂、蛋鸡养殖场等上下游企业一同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现代设施农业的空间布局和科技支撑,基地真正实现了“一根甘蔗从头吃到尾、零浪费”的生产能力。

提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大有可为。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现代种业。截至目前,隆安县已累计建成连片100亩以上农业种植基地53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802个,完成牧渤生态养殖、桂能农业改扩建等11个项目,总产值43.99亿元,有力保障“果园子”“菜篮子”“肉铺子”稳定供应。

“隆安一半山区一半平原,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新的增长点和促农增收新的抓手。”隆安县农业局副局长凌加青表示,当前该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推进锦源生态养殖、慕恭润农养殖等16个设施农业项目,持续推动畜牧业、水果、蔬菜等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栽培和养殖,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阅读量:165 记者:沈程 通讯员:黄初艺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