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芯”不灭,星火燎原: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读黄令仪的精神密码

2023年4月,一位老人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骨灰撒向大海,随之一同撒向碧波的还有一枚小小的芯片。她就是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这位从绿城大地走出的“国之重器铸造者”,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她与“中国芯”的最终相守。

在黄令仪逝世两周年之际,为了缅怀她,“南宁党建”微信公众号连续多日专题报道了黄令仪以毕生心血在芯片研发一线践行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

黄令仪的一生,是一部中国芯片发展史的缩影,是一段中国科技崛起的见证。从参与“两弹一星”到领军“龙芯”研发,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重大突破,作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她以瘦弱之躯扛起了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在花甲之年毅然重返科研战场,至耄耋高龄仍坚守研发前沿,她用一生的奋斗与坚持谱写了科技报国的壮丽诗篇。

在人工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竞争新高地的今天,回望这位科学家的传奇人生,犹如聆听一堂生动的科技报国课。她不仅留下了一枚枚打破西方垄断的“中国芯”,更用毕生实践为我们讲授了关于科技创新与科研报国的珍贵课程。

第一课是“匍匐在地”的科研姿态。黄令仪曾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话道出了她面对科技差距时的基本态度——不是仰视也不是俯视,而是平视问题、躬身入局。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姿态。当前,我国在AI基础算法、高端芯片等关键环节仍存在短板,需要科技工作者以“擦干耻辱”的决心攻克“卡脖子”难题。南宁正提速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成功签约第一批入驻项目40个,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这一重大布局恰需黄令仪式的科研态度:既不自卑于暂时落后,也不自满于应用层面的成就,而是扎根基础研究,在AI算力、算法、数据等核心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第二课是“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黄令仪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一个老迈之年的人,用战战兢兢的双腿爬上了一个山峰,仰头一看,又一座更高的山峰堵住了前进的路,然后一咬牙,又顽强地一步一步地爬上那更高的山峰。”这正是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永远面对更高的山峰。人工智能发展同样如此,从大数据到深度学习,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每一次突破都只是下一座高峰的起点。南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需要科技工作者保持这种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构建面向东盟的AI创新高地。

第三课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情怀。从龙芯1号到龙芯3号,黄令仪用近20年时间完成三代芯片迭代,其间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挫折。支撑她走下去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人工智能研发更需要这种长线思维,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南宁的党员干部应当学习这种情怀,在政策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久久为功,为AI产业发展培厚土壤。

从邕江之滨到数字蓝海,从“中国芯”到“智能芯”,在AI浪潮奔涌的今天,我们纪念黄令仪,不仅是缅怀一位科学家,更是要激活一种精神基因。在人工智能赛道上跑出“南宁速度”,需要的正是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赤子之心。

丹“芯”不灭,星火燎原。黄令仪虽已远去,但她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在绿城大地播撒下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正照亮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让我们以她为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在新时代续写科技报国的壮丽篇章,努力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大潮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10 作者: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评论员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