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定期巡查航拍,有效识别并标注出建筑工地不规范行为;引入机器人、无人机提供末端配送服务,探索数字家庭全屋智能应用,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让无人机具备强大的AI识别能力,精准识别人、车、船等目标……为推动南宁住建领域业务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今年,南宁市住建局制定了2025年住建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计划在2025年落地“人工智能+”咨询交互、智慧住区、商业服务、市政房建项目管理等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为精品工程绿色化、智能化建造、智慧化住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降本增效 无人机执法巡查开启智慧工地“天眼”
“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降本增效,在做顶层设计之初,主要还是解决在建工地施工安全监管、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监管问题。”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农云浩告诉记者,以市政房建项目管理为例,传统方式是工作人员到现场核查,但是没有那么多人力实现全覆盖;人员在现场的视野有限,对项目的一些较高的区域看不完全;难以时时刻刻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规范做监督。
“通过无人机进行定期巡查航拍,辅以人工巡检巡查的信息,定期采集项目的建设进度、工地管理、施工围挡等各项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对建筑规范的学习,通过视觉+语言大模型,对无人机拍摄的视频和人工现场查验反馈的数据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有效识别并标注出存在的建筑工地不规范行为,并能够随时向人工智能提出问题,自动生成巡检报告等。”农云浩向记者介绍道。
精准服务 “人工智能+”试点陆续落地 提升效能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住房和城乡建设各个领域。
人工智能+智慧住区方面。开展智慧小区试点建设工作,以新竹社区智慧社区试点为例:通过智能硬件设备物联化、平台数字化和网格管理精准化,构建了智能化管理体系,重点打造了“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在社区内设置摄像头、智能道闸、地下管网、化粪池、地面设施等智能监控设备,实现实时监控和数据汇集。系统将房屋属性与人员标签智能关联,动态更新楼栋数据,平台分级管理,可视化界面展示网格和楼栋分布,实现明确的权责和联动管理。网格员通过移动终端快速获取房屋和人口数据,识别问题区域,提供精准服务。
下一步,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积极推进智慧小区标准化建设,选择试点,整合智能管理设施,确保数据集成于CIM平台,并在智慧住建服务平台上构建管理系统,实现统一化管理。以试点为突破口,识别智慧住区建设需求,以智慧小区为核心,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规划技术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导入,开放无人驾驶、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服务场景,解决物流配送最后100米问题。同时,结合社区生活需求,扩展技术服务场景,吸引科技企业参与,创造经济效益。
人工智能+商业服务方面。通过物业管理+网格员巡检巡查机制,试点城区联合街道办、社区网格员推进平台建设,提供精准商铺、写字楼、园区、厂房等商业住宅的出售出租等情况,精准提供商业住宅的招商信息查询、产业投资辅助决策服务,助力楼宇和园区高效利用。
人工智能+市政项目管理方面。开放无人机巡查应用场景,选取试点,构建三级巡查体系(社区网格员+街道专员+专业机构)提升监管效率。“我们以“南宁大桥→南A中心→地理信息小镇”主要路线为试点,已基本完成无人机+人工智能应用,目前已在市区部署无人机机场,计划未来应用在城中村改造等市政房建项目管理。”农云浩介绍,目前各应用场景的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咨询交互将在近期对社会上线公测版本,智慧住区、商业服务等将在下半年陆续试点落地。
高效精准 从“云端”到现场 智慧赋能生产 铸就精品工程
在人工智能与无人机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正在深度探索挖掘应用场景。今年,该公司引入了具备支持AI的大疆机场3及Matrice 4D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具备强大的AI 识别能力,能够精准识别人、车、船等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支持在无人机端灵活部署其他轻量化AI模型。目前,已取得一系列成果,成功训练出楼顶铁棚焊点检测、违章建筑识别、工地施工车辆识别等实用模型。”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数据中心主任兰度表示。
在市政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中,目前已在工地围挡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借助多期无人机航拍视频数据,结合先进的AI识别技术,能够高效、精准地检测围挡封闭情况、围挡广告合规性、黄土裸露情况、工地出口污水及道路硬化情况等文明施工内容,通过对重点路线现场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整改,顺利推进了沿线的环境整治工作,为市政项目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接下来,该公司将继续深化在无人机端嵌入轻量化AI模型,实现数据“端侧实时处理”,降低传输延迟;基于历史项目数据训练专项模型(如黑臭水体识别、工地施工进度监测、建筑健康监测等),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识别精度;推动无人机AI系统与南宁市住建领域各类平台对接,实现灾害预警、工程监管等业务的跨部门智能协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