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桂
李华
丁可
陶树记
近年来,在绿城大地,涌现出一批敬业奉献、锐意进取、忘我拼搏、敢为人先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汗水书写不凡篇章。其中我市陈仁桂、李华、陶树记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丁可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长期奋斗在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乡村振兴、医疗卫生等领域,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格,生动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南宁市总工会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强化技能提升、完善服务保障等,让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搭建创新平台。市总工会建立10所南宁工匠学院(校),命名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30多家,推动技术革新项目年均产出200余项。陈仁桂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行业标杆。
强化技能提升。2024年,市总工会深入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新增技能人才38551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18514人次,培养技师、高级技师886人次,总量居全区前列。
完善服务保障。市总工会建立“四季帮扶”机制,新建工会驿站26个,打造“15分钟服务圈”。
市总工会还创新劳模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等品牌活动,让劳模精神深入人心。2024年开展品牌活动63场,受教育职工群众达1.9万人次。
在南宁这片热土上,劳模精神的火炬将继续传递,照亮更多劳动者的奋进之路。
陈仁桂:大国工匠锻造“航天筋骨”
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熔铸制造中心熔铸车间里,700℃的铝水在熔炉中翻涌,蒸腾的热浪让温度计指针直逼50℃。陈仁桂俯身观察结晶器液面的波动情况,安全帽檐下流出豆大的汗珠。银龙般的铝液奔腾而下,在精密设计的结晶系统中逐渐凝固成重达35吨的巨型扁锭——这是我国新一代航天装备关键部件的“筋骨”。
2016年,陈仁桂带领团队挑战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天内攻克某7系硬铝合金扁锭生产技术。针对这项技术,国内某巨头曾耗费10年未果。技术专家摇头,同行叹息,他却带着熔铸团队住进车间。“吃喝拉撒睡全在设备旁,7天7夜,试了4套工艺,参数调了上千次。”他回忆道,在第7日凌晨,首块扁锭缓缓出炉,内部质量近乎完美。
“每个铸锭都是待发射的航天装备,容不得丝毫出错。”这是陈仁桂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次生产中,其徒弟发现扁锭表面有发丝般的划痕,他当即叫停全线,排查三天三夜,最终发现是模具上一枚螺丝松动。他说:“航空航天材料,万无一失,一失万无。”他就是带着这份近乎偏执的严谨坚守岗位12年。
2020年,陈仁桂团队接到更艰巨的任务——生产世界最大规格7X铝合金扁锭。139项技术参数,项项须满分,容错率为零。手动控温、精准配料、压力校准……每一步都如走钢丝般惊心动魄。最艰难时,连续700次试验失败,团队几近崩溃。某个周末凌晨,陈仁桂独自守在车间,灵光乍现:“三级净化!从源头拦截杂质!”最终催生出打破国际垄断的“三级净化法”。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自主化才意味着大国重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他说。如今,这项技术让我国大飞机用铝材实现完全自主,成本降低40%,生产周期缩短一半。
在陈仁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墙上,43张照片整齐排列——那是他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其中,徒弟雷翊君已成为“广西工匠”,带队生产的6N61高纯铝合金扁锭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带徒弟,传的不只是手艺,更要有‘死磕到底’的劲。”陈仁桂说。他牵头制定的广西铝及铝合金熔铸工技能标准,已成为行业“教科书”。年轻技工们私底下叫他“车间福尔摩斯”:“师傅总能从千篇一律的操作中,揪出那个谁都看不见的异常点。”
陈仁桂的精益求精,恰是中国千万产业工人的缩影——他们以匠心为刃,在毫厘间雕刻大国重器的脊梁;以创新为火,熔铸民族工业的星辰大海。
李华:绽放在药企一线的“铿锵玫瑰”
在广西南宁百会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新厂区的固体车间里,身着白大褂的李华俯身盯着压片机运转,指尖轻轻拂过设备仪表盘,眼神里透着坚定与执着。这位从技术员成长为企业骨干的女性,用18年光阴在制药一线书写着奋斗传奇。
2006年,李华带着对医药事业的热爱,走进百会药业的大门。初入车间,面对轰鸣的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流程,这个年轻女孩没有退缩。“面对挑战,我始终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回忆起往事,李华的眼神里闪烁着光芒。
凭借着这股干劲,李华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晋升为车间主任。2015年,当公司决定筹建新厂区时,已是生产经理的她主动请缨,挑起固体车间单体负责人的重担。“新厂区建设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我必须顶上。”她说。新厂区建设期间,李华和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白天,他们要完成老厂的生产任务;夜晚,又要加班审核设计图纸、编制工艺规程。
2019年9月,在李华的带领下,团队完成13个剂型的生产许可认证,新厂区各车间迅速投入生产。“看着第一片在新设备上生产出来的药片,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她感慨道。
作为生产部门的“当家人”,李华始终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她主持完成10多个产品的改进与优化,2023年成功导入10个新品生产,让公司的产品结构焕然一新。在她的推动下,铝碳酸镁咀嚼片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让百会药业成为广西第二家获此评价的药企。
从“技术小白”到“车间铁娘子”,李华一步步成长起来,她积极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多个科技项目获得省市立项。中国—桑给巴尔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研究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为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打开了新的大门。作为第一发明人,她申请的“一种便于清理的压片机料斗”等7项专利,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金钥匙”。
李华用青春和汗水,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肩负起民族药企该有的责任,以关心百姓健康为首要任务,致力于开发好药、新药,把‘药瓶子’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她说。
陶树记:香芋田里的追光者
在宾阳县洋桥镇凌达村的芋田里,陶树记俯身拨开翠绿的芋叶,指尖轻触泥土,仿佛在与土地对话。这个动作,他重复了10余年。陶树记从一名贫困户蜕变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他用汗水和智慧,在芋田里书写了一部关于奋斗与责任的传奇。
2013年寒冬,陶树记从广东引进的5亩种苗因气候、技术等烂在地里,投入的3万元化作田埂上的叹息。
转机随着春风叩响木门。2015年,驻村工作队带来的政策手册里,“产业奖补”“小额信贷”的字样点亮了陶树记的希望。他毅然返乡,贷款5万元重启香芋种植事业。这一次,他不再孤军奋战。广西农科院专家传授育苗、施肥技术,他跑遍桂林荔浦、柳州的种植基地取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土壤湿度对芋头生长的影响。2016年,15亩试验田迎来丰收,3万公斤香芋以高价售罄,让“陶树记”3个字成为凌达村的希望符号。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才是路。”2017年,陶树记成立宾阳县洋桥镇香芋种植合作社,注册“宏陶”商标,将零散种植升级为标准化产业。他自创“田间诊疗室”,为村民解答病害难题;引入有机施肥技术,打造无公害高端香芋品牌。3年里,合作社种植的香芋面积从5亩扩大至1000余亩,亩产值从2000元跃升至万元,带动235人就业,60多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万元。
作为镇人大代表,陶树记的视野超越芋田。他推动安装30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13公里环村路;主导“三清三拆”,让陶村从“脏乱差”变身“两高”沿线的美丽乡村样板。
产业振兴路上,陶树记更显前瞻性。与南宁市农科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引进无人机监测、智能灌溉技术;牵头餐饮企业开发香芋伴手礼,打通产销链条。2024年,合作社年经济效益突破800万元,陶村香芋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
丁可:在黑白影像中诠释工匠精神
“这片肝右叶的低密度灶,边缘强化特征明显……”清晨,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丁可指着电脑里CT片的纹理向身旁的年轻医师讲解道。这是丁可24年如一日的工作剪影。作为影像医学界的“福尔摩斯”,丁可用黑白影像构筑生命防线,以仁心仁术诠释医者担当,在绿城书写当代医者的传奇。
自他牵头成立南宁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以来,开展“云端问诊”涵盖40家基层医疗机构,仅2024年就突破3.5万例,基层医师亲切地称他为“影像导师”。
“让技术翻山越岭,才能破解看病难。”丁可轻抚桌角泛黄的《肿瘤TNM分期及影像诊断》样书,这部被列为国家卫生健康技术重点推广项目的专著,凝结了他10年的临床智慧,目前正在全国推广应用,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在放射科,丁可向记者介绍预约系统:“现在做增强CT最快能约到两小时后,这在5年前要等3天。”这些改变源自他推行的“影像急诊”理念:建立“三班制、周末无休”的工作模式,常规检查报告必须在半天内完成。
研究生覃秘总记得丁可办公室常常深夜还亮着的灯光:“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已是放射科主治医师的她,跟随导师的脚步,尽力做好每一次影像诊断,努力成为“影像侦察兵”。
在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里,11项国家专利证书组成银色矩阵。5年来,丁可发表了包括SCI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专著3部,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作为放射科专业基地主任,他5年间培养了影像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35人、住培学员47人、本科生565人,为国家输送大量优秀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荣誉等身却初心如磐。面对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丁可初心不改:“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热爱,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上书写南宁影像人的担当。”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