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花鸟市场的喧嚣中,一间名为“幽锔堂”的工作室静默如谜。37岁的黄武杰伏案执刀,指尖轻抚茶具裂纹,仿佛在修复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他的双手,灵巧而有力,每一次握持锔钉、每一次轻拂裂纹,都透露出匠人的专注与细腻。从走街串巷的民间手艺到登堂入室的文化符号,他的双手,“缝合”的不只是瓷器,更是现代人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眷恋。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这位器物“医者”的故事,恰是工匠精神在当代最生动的注脚。
从业余爱好到匠人之路
“锔瓷”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1988年出生的黄武杰与锔瓷的缘分,可以追溯到爷爷那一辈。2011年,黄武杰决定将锔瓷从爱好变为职业时,这门手艺已濒临失传。一次偶然,他在南宁结识了一名同样痴迷锔瓷的外科医生,两人用手术刀般的精准,逆向复刻古籍中的技法,将原本用于碗碟修补的锔钉,首次应用到茶器上。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话正是对黄武杰所从事的茶器修补手艺的真实写照。锔瓷修补过程繁琐而精细,时间少则几天,多则几年,匠人需要具备极高的技艺与耐心,从拼凑碎片、开孔、捆绳到制作锔钉,每一步都考验着手艺人的技艺与经验。
“锔瓷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修旧胜新。”黄武杰双手展示着一只刚修复好的茶叶罐:壶盖的裂痕被他用锔钉修复好后,镶嵌上有铜鼓纹样的铝箔,融入了广西民族文化符号。这种创新让传统手艺跳出了“磨菜刀式”的生存逻辑,成为茶文化中的美学表达。
壶盖裂痕修复好后,黄武杰镶嵌上有铜鼓纹样的铝箔。记者 何璨汐 摄
如今,他每年修复五百多件器物,从普通茶杯到承载情感的砂锅,从宋朝的碗碟到明清的杯盏,每一道裂痕都被他的双手赋予新生。曾有客户为修复一把价值60元的普通茶壶而支付600元修复费用,只因“它装着老友的情谊”。
从走街串巷到登堂入室
锔钉的制作无疑是一门微观世界的艺术,每一颗锔钉的诞生都必须历经无数次的弯折与精心打磨。黄武杰以其灵巧的双手,从一块小小的菱形铜片上开始他的创作。他运用拇指与食指的微妙力量,引导铜片在他的掌心中缓缓弯曲,直至完美契合所需的形态。随后左手持钳夹起锔钉,右手轻盈地拿起砂纸,细致地比对器物上的开孔进行打磨,直至锔钉与瓷器之间严丝合缝。
黄武杰在打磨锔钉。记者 何璨汐 摄
在放置锔钉的过程中,黄武杰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准与细腻。他轻巧地握住锔钉,锤子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精准的敲打都恰到好处,既牢固了锔钉,又丝毫不损伤脆弱的瓷器。他的手指在茶具的碎片间灵活穿梭,将每一块碎片精准地拼凑在一起,这场无声的舞蹈,是技艺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放置锔钉的过程中,黄武杰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准与细腻。记者 何璨汐 摄
在修补器物过程中,黄武杰还不断尝试将传统手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不仅在一些茶器修复中加入中国风画作等创作元素,还将动漫、黑神话悟空等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让修复后的茶器更具时尚感与观赏性,用创新破解年轻人与传统工艺的隔阂。在他手中,裂缝可以是银河星轨,也可以是铜鼓图腾,残缺反而成为器物“自由生长”的契机。
黄武杰修复的部分器具。记者 何璨汐 摄
“早期的锔瓷差点就退出历史舞台了,经过我们这十几年的坚守和创新发展,现在被越来越多人了解、认可。”黄武杰表示。他说有网友曾如此评论:“千年前的老祖宗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门走街串巷的手艺,如今能被你做到‘登堂入室’。”这番简短而深刻的话语,让他刹那间深刻感受到,自己所执着坚守的事业,竟是如此意义非凡!如今,他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活动,通过展示与宣传,让更多人认识、接触、喜爱上这门中国传统的老手艺。
从濒临失传到匠心传承
“器具修复在我心目中是一份很光荣的事业。”黄武杰自豪地说,每一件破损的器具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和情感。通过精心修复,那些曾经因意外而破碎的器具得以重生,继续陪伴在主人身边,见证着更多的故事和情感。另一方面,通过锔瓷、大漆、金缮等中国传统技艺修复器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黄武杰修复的部分器具。记者 何璨汐 摄
每一道被精心对待的裂痕,都是对工匠精神最浪漫的致敬。通过多年的宣传与推广,黄武杰成功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甚至收下了10位年轻徒弟,共同致力于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展。“90后”学员吕欣与锔瓷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茶具修复经历。在那次经历中,她被黄武杰精湛的技艺和对锔瓷艺术的热爱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学习锔瓷的道路。如今,已经出师的吕欣,依然不时回到幽锔堂,与师父共同探讨技艺,精进自我。小小的幽锔堂里,不仅满载着传统手工艺人对锔瓷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更有年轻一代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无限可能。
暮色中的幽锔堂,一件件修复的茶器泛着时光的印记,似与千年前《清明上河图》中蹲守路边的锔瓷匠隔空相望。它们不仅承载着使用者的情感与记忆,更成为了传承与发扬传统手艺的重要载体。黄武杰常告诫徒弟:“我们修的是器,实则修的也是人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黄武杰用一双巧手修补着茶器的残缺,更修补着岁月的痕迹,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匠心精神,无声地向世人宣告:传统老手艺并未走向末路,只要给予它们恰当的关注与新的“土壤”,这些手艺便能重获新生,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茁壮成长,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