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聚势而强——解码广西经济新动能

在这里,感知经济脉动

4月18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迎来首批40个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算力基建、算法研发、AI+制造等关键领域,吸引华为、商汤科技、中科曙光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及独角兽企业抢滩布局,加速拓展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市场。

今年一季度,广西新签约“人工智能+”产业项目24个,总投资额达190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飙升30.1%,新产业、新产品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突破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以“人工智能+”为支点,广西撬动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推动产业体系全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抢抓“新”机遇

五象云谷AI智算产业园开园,南宁国际科技产业城人工智能科创中心项目开工,万兆光网试点建设启动……近来,广西经济一系列新动向引人关注。

面向东盟,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政府提出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积极与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对接合作,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签订的首个人工智能合作创新平台。以此为起点,广西系统推进技术普惠、语料库建设及AI主权大模型研发,助力构建智能时代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抢抓历史机遇“窗口期”,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广西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4月27日,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曲轴超级工厂。

自动化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一根根钢材在智能设备的操控下,经过锯切、锻打、冷却等多道工序,蜕变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曲轴。

“这些机器人与生产设备实现信息对接,能够自动判断取料的时间,并优化抓取顺序,实现物料搬运的效率最优化。”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苏仕杰告诉记者,桂林福达正从研发、供应链、生产等8个应用场景出发,推动全流程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在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工厂,贴着“丰林”认证标识的板材正上演跨国“双循环”——原料从马来西亚雨林跨越海峡输入,经工厂的“智能大脑”完成毫米级分拣后,加工制成高精度成品,销往越南、新加坡等地。

该公司副董事长刘念介绍,丰林集团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人造板行业首个“采—产—销”全链路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从原木溯源到终端交付的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与智能决策。

在柳州,“新”则是另外一番场景:超8000台工业机器人渗透到全市各个工业领域,日夜无休地进行生产。在这座工业城市里,机器人生产、生产机器人,正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目前,柳州市智能终端及机器人制造企业达40多家,逐步形成年产2万台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能力。

“新”的机遇,孕育着发展的无限可能,为新业态、新场景打开了全新窗口。

今年一季度,全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22.8万套、同比增长48.2%,全区遴选发布71个人工智能产品、39个垂直领域模型、59个“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和100个“人工智能+制造”优秀案例。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自治区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7家、智能工厂338家、数字化车间277家,超过4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

转出“新”空间

4月25日,在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内,广西首条3800毫米宽厚板生产线正全速运转,一块块通过中国船级社(CCS)认证的船板源源不断发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这条填补广西空白的高端产线订单火热,供不应求,成为柳钢集团产品转型的一张新名片。

近年来,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牌钢企在“寒冬”中苦练内功,依靠加大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线提质等,最终实现逆势上扬。

“过去,我们的产品以建筑用材为主,现在制造业用材占比超七成。”站在火热的生产线前,柳钢科技中心总经理邓深告诉记者,一季度,集团“四个百万吨”高端产品(汽车用钢、新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用钢、精品工业长材)销量同比增长42%。

“新”的力量,不一定来自于“从无到有”,产业转型、产业链重构同样能够开拓出发展新空间。

首府南宁,一块电池,引发了“链链生金”的产业聚变。

南宁东部新城,比亚迪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厂房内,一块块新能源动力电池在生产线上流转。在这里,每3秒便可下线一块刀片电池。

热轧、退火……位于南宁市邕宁区的国潮铝业公司,年产20万吨新能源电池铝箔坯料项目车间里,轧机生产线“火力全开”,每10分钟,就能“吐出”一卷铝卷。

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随着比亚迪、多氟多等一批大项目接连落地,南宁市积极推进铝精深加工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生态融合,推动铝板带、电池铝箔、电池托盘等项目落地建设,产业链“朋友圈”越拓越宽。

去年以来,广西大力实施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批企业凭借着新产品、新技术打开了广阔的市场销路。

据统计,一季度,全区太阳能电池、显示器、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产量分别增长10.3倍、8.8倍、1.3倍、1.1倍,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90%,新开发的品种钢占比超40%。

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根基,广西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位势和能级不断提升。

瞄准“新”赛道

汽车能听懂8种方言,你能想象得到吗?

日前,在被誉为汽车行业“风向标”的上海车展上,上汽通用五菱的黑科技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与DeepSeek深度融合的灵语座舱,能识别八大方言、12种重口音,语音响应延迟仅0.38秒,甚至比人眨眼还快;借助“漫游探索车位”与“云端地图”,车辆能自动寻找空车位并实现智能泊车……

“汽车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上汽通用五菱正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电智化技术的快速升级和电智化产品的快速落地,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道。”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德鸿介绍,一季度,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超19.9万辆,增幅达71.3%,企业产品结构正发生质的蜕变。

守牢实体经济根基,既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要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

北部湾畔,“风”起海上。

今年1月,我国西南地区首个、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发电,来自北部湾上空绵绵不绝的海风,化为绿色清洁电能服务千家万户。

一批海上风电上下游企业追“风”而来,金风、中车等多家海工装备企业在北部湾畔陆续选址投产。如今,我区正着力打造北部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在南宁青秀创新中心,广西亿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文静正调试巴掌大的5G网联模块,“装上这个‘飞行大脑’,无人机就能突破操控距离限制,为人工智能的空中远程应用创造无限可能。”目前,该公司已形成无人机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

作为广西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孵化器,青秀创新中心已聚集20多家像亿翔这样的低空经济企业,积极拥抱“从天而降”的机遇。目前,我区计划培育200家链上企业,让500亿产值从云端落地。

汽车工业,聚链焕“新”。

以上汽通用五菱为龙头牵引,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超过50家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柳州“串珠成链”。

柳州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超63%,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产业集群年产值达660亿元。

“我区正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力争到2027年,工业领域的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贤海华表示。

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的区位优势,广西正以“人工智能+”为笔,以新质生产力为墨,在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质演义”。

阅读量:345 记者:骆万丽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