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化长河奔涌不息,青春征程正当其时!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一群朝气蓬勃的“95后”“00后”青年,正以独特的时代视角与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使命担当。无论是传统技艺的推陈出新,还是新兴领域的开拓进取,他们始终以炽热之心践行文化理想。
即日起,《南宁日报》《南宁新闻》联合推出“青年志·守艺心”系列报道,带您走近这群怀揣梦想的青年,见证他们以热爱为帆、以创新为桨,在传承与突破的航程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人物档案:陈艺之,1996年生,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从事壮锦服饰设计3年。
●青年语录:希望未来壮锦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代码。
近段时间,一款由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设计师推出的广西壮锦包成为时尚单品,其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席卷”年轻人的朋友圈,备受消费者喜爱。
壮锦,是由棉线或丝线以“通经断纬”方式织就而成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去,广西壮锦曾是当地女子的嫁妆,随着时代变迁,壮锦面临传承断层隐忧。但如今,年轻一代正以独特的方式“焕新”壮锦,通过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使壮锦商品融入大众生活,变身时尚文创“破围出圈”。
如何将壮锦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结合?如何挖掘壮锦元素的独特魅力?壮锦国潮设计该如何吸引年轻群体?未来该如何推动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着上述问题,记者深入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与“95后”壮锦服装设计师陈艺之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车间里,摆放着传统的壮锦织造机器——竹笼机。这种纯手工操作的机器,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已经不适用,更多时候只是作为展品进行展示。
“为了让传统工艺在当代也能大放异彩,需要创新的不仅是机械。”陈艺之介绍,领带、围巾、桌布、壁纸……在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的产品设计中,壮锦元素的作品丰富多样,传统壮锦已经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陈艺之与壮锦的“缘分”,并不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而是一次机缘巧合。“几年前我将壮锦元素融入妹妹的演出服设计中,结果大受欢迎。也正因这个契机,我开始了对壮锦更深的研究,对壮锦服饰设计进行了更多创作。”陈艺之回忆道。
在将壮锦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结合的过程中,陈艺之也遇到过挑战和困境。她说:“那就是如何将现代的面料与壮锦面料相结合。以前壮锦面料的特性是厚重、硬挺、透气性差,难以适应现代服装轻量化、功能化的需求。”后来,通过不断研究试验,她慢慢找到了诀窍,解决了设计缺陷。比如在明星舞台服装中可以将壮锦的面料特性放大,达到服装的廓形展示;在日常服饰的运用中则会弱化壮锦的面料特性,让壮锦服饰穿着更舒适。
青年壮锦服饰设计师陈艺之(前)查看面料。记者 潘浩 摄
当下,越来越多的歌手、演员、模特穿上壮锦服饰,登台展示壮锦及其纹饰之美。但相对于国际潮流品牌而言,大部分年轻人依旧对壮锦感到陌生。如何推广壮锦、讲好壮锦故事,设计出能够打动年轻群体的壮锦产品,成为摆在陈艺之面前的问题。
“在设计方面,年轻人更喜欢个性化、独特的设计,同时需要兼具时尚和实用性。可以通过对壮锦纹样的解构与重构设计产品,例如提取壮锦中的纹样,用几何、极简线条重组适配现代廓形的服饰,设计出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产品。”在陈艺之看来,设计构思的过程也需要增加功能性和场景化设计的思考,设定穿着者的着装场景,打造适配的壮锦产品。
除了不断思考壮锦的市场化,陈艺之还致力于探索一条更加在地化的路径,希望让壮锦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并保持活力。她说:“作为广西本土的设计师,我认为本土资源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创新武器。关键在于将壮锦与广西的山水、族群、产业深度捆绑,用‘在地化叙事’重构非遗的当代价值,让壮锦成为看得见的广西基因。”
陈艺之始终坚信,越来越多年轻人会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吸引,未来,“壮锦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代码”。为此,她将心怀热情与创意,努力打破壮锦与现代生活的隔阂,推动壮锦焕发“新韵”。
记者手记
在与这位年轻壮锦服装设计师的对话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了她的专业自信与非遗传承发展的文化自信。壮锦也能很时尚!正是有无数像陈艺之一样的青年加入,以年轻人的热情和智慧投身这项非遗的传承,才令壮锦的发展拥有了更多年轻时尚的色彩和市场力量。
壮锦正青春!如今,年轻一代已成为壮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有的拜师学艺并通过创意和巧思激发壮锦的创新活力,有的利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分享壮锦织造技艺之美,有的积极拓展合作渠道让壮锦走向更广阔市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助推非遗薪火相传。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