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守艺心”系列报道 | 用心传承让炮龙舞出更耀眼的火花

a402ec0202b6bc6c936d57de2c7184ea.jpg

●人物档案:罗翔升,出生于2001年8月,宾阳炮龙扎龙手艺人。

●青年语录:青年人要担当起传承的责任,把宾阳炮龙继续发扬光大。

从小受炮龙文化熏陶,8岁开始学习炮龙制作技艺,从学徒成长为“非遗新匠”……在南宁市宾阳县炮龙舞动千年的烟火中,“00后”青年罗翔升用双手与时代对话,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炮龙文化。

宾阳县是“中国炮龙之乡”,宾阳炮龙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八方游客追随炮龙而来,与宾阳民众一起点燃鞭炮、舞起炮龙,共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有些精致的炮龙,单是龙头就有1000多个捆绑点,十分考验师傅的经验和技术,不是机器可以批量完成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宾阳人,罗翔升从小就与炮龙打交道,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知识。

罗翔升介绍,扎龙的原材料主要是竹片和纸张。龙头和龙尾由竹篾扎制,用砂纸装裱;龙身由麻绳串联,以龙布装饰。炮龙龙身短的有7节,长的达11节,全长30至40米。选取材料、扎制骨架、贴纸上色……炮龙的制作需要30多道工序。

“小时候跟老师傅们学习扎龙时,经常自己跑去砍竹子,被竹子割伤手是常有的事。”从8岁起,罗翔升便跟随老师傅学扎龙,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光景。回忆起刚开始学习炮龙制作的场景,看着手指伤痕不断愈合又“新生”,罗翔升笑着说:“这是一个由痛到不痛的过程。”

“我很喜欢炮龙,可以12个小时专注扎龙。制作炮龙的过程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舞动炮龙时又让我心潮澎湃。”在制作炮龙的“静”和舞动炮龙的“闹”之间,罗翔升逐渐把浮躁炼成了指尖的沉稳。

罗翔升(右)与老师傅一起制作炮龙。记者 叶子榕 摄

作为新一代的宾阳炮龙扎龙手艺人,罗翔升在炮龙制作工艺上进行了不少创新,努力让老手艺“活”出新样式。“每个扎龙手艺人的想法不一样,都有自己的创造力,因此炮龙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我正在改良扎龙材料和提升炮龙形象上不断努力。”罗翔升举例说,如借鉴古人画作中龙的眼睛,努力让炮龙的眼睛更有神韵,整条炮龙更栩栩如生。今年,他打算将宾阳炮龙节与湖南湘西钢火烧龙相结合,弘扬“龙腾宝水 奋勇争先”的宾阳炮龙文化。

在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播方式方面,罗翔升也不断求索创新,利用网络直播和发布短视频的形式宣传宾阳炮龙,让更多人了解扎龙技艺,感受宾阳炮龙的魅力。

舞炮龙的传统习俗在宾阳县已有1000多年历史,经过传承和发展,现有宾阳炮龙扎龙手艺人近20名。扎龙手艺人们往往过了元宵节就开始设计、扎制新一年的炮龙,年复一年、代代师传,薪火不断。

如今,炮龙已成为宾阳县一张“舞动”海内外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青年人要担当起传承的责任,把宾阳炮龙继续发扬光大。”罗翔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越来越多新生力量加入到传承宾阳炮龙制作的队伍中来,让更多人知道炮龙、了解炮龙、爱上炮龙,把炮龙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宾阳炮龙制作技艺也曾面临传承人的生存之困、断层之困,但令人欣慰的是,为传承和发扬这一民俗文化,宾阳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实施“炮龙文化”品牌战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信息库,指导、推荐申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泛开展非遗项目研究、非遗文献资料征集等工作,让炮龙薪火相传。

在宾阳县,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炮龙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宾阳炮龙的传承和传播队伍中来,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边埋头苦练传统技艺,一边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炮龙文化,让炮龙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90 视频:王敏怡 曲雁南 郭少东 叶子榕 记者:郭少东 编辑:陈艳华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