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仲裁大课堂”走入高校 就业需警惕这些陷阱

5月13日,南宁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大课堂”走进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通过公开庭审真实案件,为高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当天,来自广西大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代表,以及部分城区工会、商会代表共200余人现场旁听。

此次开庭审理的是一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申请人李先生经南宁某劳务公司招聘,在涉案工地工作时从高处坠落受伤,被认定为工伤且构成九级伤残。因与劳务公司就工伤赔偿产生争议,李先生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多项费用。庭审中,双方围绕争议焦点充分陈述、举证质证与辩论,仲裁庭将择期作出裁决。

该案的主办人介绍,工伤保险的核心功能是通过社会保险基金有效保护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此次现场庭审的案件警示用人单位,要依法参保并积极履行待遇申领程序。旁听人员通过该案审理的过程也能侧面了解到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该如何计算等法律知识。

同时,案件主办人也提醒广大毕业生,临近毕业季,在求职时应警惕常见就业陷阱。如对“高薪无经验要求”的虚假招聘信息,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企业资质;防范“储备干部”岗位陷阱,拒绝企业以培训名义收取费用;留意招聘主体与签订合同主体是否一致,避免陷入“影子公司”骗局;警惕空白、阴阳、抵押三类“问题合同”,注意留存原件,且合同中应明确薪资、社保等必备条款。

若遭遇侵权,要注重证据收集,劳动关系证明、薪酬记录、沟通聊天记录等均是关键证据。维权时先尝试与企业理性协商,建议采用书面形式发送诉求函,协商无果的可通过投诉或申请仲裁等正式渠道解决纠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405 图片:彭媛媛 记者:彭媛媛 编辑:李璐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