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府南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通过实施强链补链、数字赋能、科创引领和“人工智能+”四大行动,放大“产业—科技创新—金融”经济新循环效应,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激荡科技创新澎湃动力,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日起,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推出“南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大行动”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5月16日刊发的广西日报南宁观察版头条聚焦一季度南宁工业经济发展。
“南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大行动”系列报道⑨
立夏时节,南宁各大工业园区热潮涌动:广西隆安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巨型塔吊升降繁忙;广西弗迪年产5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加速推进;比亚迪、国潮、宁福、腾云智算等重点企业满负荷运转,生产线开足马力;南宁产投铝基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新能源电池铝箔技改项目(二期)全线贯通投产,产品源源不断下线……
这一幅幅火热的工业图景,折射出南宁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澎湃活力。
今年以来,南宁市落实“五个走在前作表率”要求,全面提升首府经济首位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成型,工业贡献率大幅提升,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据统计,一季度南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速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高于全区5.8个百分点,排全区首位;工业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5.9%,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在广西金巨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箱体生产车间,焊接机器人正在精细焊接生产动力电池箱体。记者 沈程 摄
培优育强 “质”造工业新标杆
5月7日,记者走进南宁产投创新产业园,感觉到工业强引擎的蓬勃力量。
铝基新材料集团箔轧车间里,一台台箔轧机高速运转,工人们有序操作。经过多道加工工序,一批批“瘦身”完毕的电池铝箔顺利下线。随后,它们将发往全国各地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下游企业。该集团副总经理陈知航自豪地说:“一季度我们成立了南宁产投铝基新材料研究院,成功攻克了材料强度与延展性协同提升难题,铝基1100电池箔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订单已排到今年6月底!”
亮眼数据见证着企业的飞跃:一季度该集团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全面增长,产品入库量同比增长185.61%,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81.12%,主力产品电池铝箔产量更是飙升95.94%。
与此同时,该集团年产30万吨扁锭技术改造项目熔铸生产线正快马加鞭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补齐生产电池铝箔等坯料的上游环节,彻底打通从熔铸到产出新能源汽车电池铝箔等零件的全链条,让园区成为铝基新材料的“超级工厂”。
在城西,位于南宁高新区的广西金巨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箱体生产车间内,焊接机器人高效配合,一块块动力电池箱体精准成型。
“我们已获得国内外知名整车厂认证,今年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328.5%!”金巨石公司行政经理林培华介绍,凭借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配套能力,以及全产业链技术覆盖优势,该公司为电动汽车关键部件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行业新贵。
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南宁坚持发展工业、培优育强的缩影。
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保民介绍,今年以来,该市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多维度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5倍,远超全国、全区平均水平,比亚迪、国潮、宁福、腾云智算等重点企业增速均超100%。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南宁工业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创新与实干。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排全区第三;新开工项目40个,亿元以上项目15个,均实现大幅增长;新入规工业企业50家,新建入规企业10家,数量稳居全区第一,比亚迪碳酸锂、红牛饮料等重大项目纷纷上规入统,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图强 “智”变产业新格局
一片拇指大小的陶瓷介质滤波器,承载着哪些“智造”力量?
位于南宁市邕宁区的广西国人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用先进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率先进入最新基站的技术运用,使基站更具轻量化与小型化。只见在少量工人的操作下,一条条自动化的滤波器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粉末压制成型、烧结、研磨、金属化、SMT、激光调试等工序一气呵成。
广西国人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市邕宁区产业园内,工人在5G滤波器生产线赶制订单。记者 万一鸣 摄
“我们的产量一季度同比增长超40%。”广西国人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赵云鸿透露,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全球通信射频行业龙头企业,自2022年落户南宁以来,国人科技不断打造南宁市通信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绿色自动化智能制造工厂,成为中兴通讯、爱立信、诺基亚和三星等全球通信巨头的基站射频系统核心供应商。同时,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上下游联合研发,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兴通讯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在5G/6G通信前沿领域持续突破。
南宁的“智造”布局远不止于此。今年以来,南宁市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印发《南宁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南宁市新型工业化发展。
广西金巨石公司落地南宁后,全力推进“数字工厂”项目建设,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数字化升级,成功跻身南宁市新入规工业企业行列,与多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
铝基新材料集团数字化转型系统计划分两期实施,将于今年8月建成,借助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智能生产新模式,破解生产管理难题。
当传统制造遇上数字浪潮,南宁工业正书写“智”胜未来的新篇章。今年一季度,南宁市有52个人工智能产品、31个垂直领域模型、21个“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上榜2025年广西第一批人工智能名单。
聚链升级 技改发展新路径
近3000名工人同时施工,上百辆(台)重型机械设备车辆往来奔忙……5月6日,在隆安县,广西隆安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占地近4000亩的工业项目,呈现一幅气势恢宏的建设场景。
点击视频观看广西隆安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建设进展。
“项目一季度已经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预计今年内具备试生产条件,明年一季度将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该项目负责人章金颀介绍,该项目创新联动农民工创业园水泥生产线模式,利用水泥窑余热补充供能,将生产废料(煤灰、煤渣、石膏)回用于水泥生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超低排放。项目一期建成后,铝产业年总产值可达202.78亿元,年工业增加值59.19亿元;热电联产项目年总产值5.89亿元,年工业增加值1.27亿元,经济与环保效益双丰收。
广西隆安和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绿色新材料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记者 沈程 摄
重型机械设备车辆穿梭工地现场。记者 沈程 摄
技改是“钥匙”,聚链是“密码”,解锁的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南宁正以技改促升级,以聚链强产业,全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季度,该市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1.7%,总量及增速均排全区第一,149个项目列入自治区“千企技改”工程,其中89个为重大技改项目,南宁也顺利列入第二批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名单。
“我们正在统筹谋划人工智能赋能新型技改,梳理推动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带动力强的技改项目。”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丽表示,当前南宁市正在加快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不断推进产业群链升级,加快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