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教授称对烫碗习惯恶心”的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外出就餐到底用不用烫碗?这看似是一场个人和地域习惯的争论,但背后更多反映的是公众对餐饮卫生问题的集体关注和焦虑,其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和思考更应值得关注。
外出就餐时,不少人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用餐馆提供的热水或茶水“涮碗筷”,这一习惯仿佛已演变为当代人独有的“仪式感”,只有用热水浇洗碗筷之后,他们才能安心地点餐、享受美食。那么,“烫碗”究竟有没有用?据“科普中国”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如果想要消灭大肠杆菌,需要满足温度在75℃ 以上,时间达1分钟这个条件,才可将其杀死。因此,大多数餐馆中提供的热水难有明显杀菌效果,只能起到简单冲洗作用。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5月27日,广州一名网友发视频称,其在大排档吃饭时,发现一次性餐具的密封包装中有蟑螂在爬。当一只蟑螂在密封餐具中存活,它啃噬的不仅是塑料膜,更是整个餐饮行业的公信力,暴露出了餐饮卫生更深层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餐具抽检不合格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消毒碗筷出现了渍印、异味甚至食物残渣,还有的碗筷看似干净,但却残留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这些“蒙混过关”的消毒碗筷也给消费者留下了负面印象,消费者外出用餐“烫碗”的行为,更多的是对餐饮卫生的无奈之举。
要解决公众的这些焦虑,必须完善餐饮卫生治理体系。只有将矛头对准无证消毒窝点、不合格的清洗消毒企业、卫生不达标的酒店餐馆,加强对餐具消毒企业的监管,提高餐饮企业的卫生标准,建立更严格的惩罚机制等,让每一道“已消毒”的餐具都经得起公众的考验,餐饮安全的“最后一厘米”才能真正打通。
期待未来餐饮行业能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多重管理下,有序构筑起多主体、全链条、强规范的餐饮卫生保障体系,让餐饮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蔚然成风,这样才能真正让公众安心放下“烫碗”的手,真真正正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