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餐具竟是心血管“杀手” 掌握塑料“密码本”避开健康隐患

一杯滚烫的茶水注入薄薄的塑料杯,一碗冒着热气的浓汤盛进轻飘飘的塑料碗,刚出锅的螺蛳粉被直接倒入塑料袋打包……这些看似便利的日常操作,却可能悄悄危害你和家人的健康。日前,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结合了人类调查数据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接触塑料产品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危害。

滚烫的汤粉直接接触塑料袋。卢丽婷 摄

塑料产品暴露对心血管系统有潜在危害

据外地媒体报道,2024年,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期刊上刊发了一项“接触塑料产品对心血管系统危害”的研究。

该研究首先进行了人类调查分析,选取了3179名参与者,评估分析他们塑料暴露频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高频率接触塑料产品,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增加13%。接下来的动物试验中,研究人员让大鼠饮用一次性塑料外卖盒与沸水接触不同时间的溶液,持续3个月。结果显示,塑料接触热水后的浸出液对大鼠的心肌组织造成了明显的病理损伤,并增加了炎症反应。

打包带走的食品,为了防泼洒,食品盒内依旧使用塑料袋盛装热食。 卢丽婷 摄

通过人类调查数据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这项研究揭示了塑料产品暴露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危害,表明即使饮用短期与热水接触的外卖盒溶液,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强调,高温会加速塑料中有害物质释放,例如微波加热3分钟可使每平方厘米容器释放420万个微塑料颗粒。

此外,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通过食物或饮料摄入的微塑料,会导致小鼠模型全身葡萄糖不耐受,并导致肝脏受损,以及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内毒素水平升高;李兰娟院士团队曾在《化学工程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食物和空气来源的聚氯乙烯(PVC)纳米塑料具有肺部和肝脏毒性,包括炎症细胞浸润、出血、细胞肿胀等。除了心血管疾病,还有多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塑料制品盛装热食还有可能导致肝脏、肺部受损,影响大脑健康,增加中风风险,引起血液肿瘤等。

塑料制品盛装热食热汤现象屡见不鲜

近日,记者走访南宁市多家餐馆、夜市摊点发现,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盛装热食的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外卖打包,还是堂食就餐,塑料碗、塑料杯、塑料袋等已成为商家和消费者的“标配”。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摊主为图方便,甚至直接将塑料袋套在碗内盛装热汤、热粥、热粉等高温食物,顾客就在这样的“塑料碗”中大快朵颐。

打包带走的汤粉直接接触塑料袋。卢丽婷 摄

“老板,打包一碗二两老友粉,用袋子就行。”在市区一家生意红火的老友粉店内,一位年轻顾客扫码付款后,老板麻利地煮起了粉。不一会儿,色香味俱全的老友粉新鲜出锅,只见老板拿起一个塑料袋套到碗里,将滚烫的老友粉倒入塑料袋中,冒着热气的汤汁瞬间让塑料袋鼓起。

夜幕降临,市区一个路边螺蛳粉摊即将营业,除了准备餐食,还有一名伙计正在将塑料袋套到碗上,“我们这里不方便洗碗,用塑料袋比较方便。”摊点营业不久就排起长队,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被装入覆盖着塑料袋的碗里,随后端上食客的餐桌。无独有偶,在附近的一处牛杂摊,老板同样在碗上套上了塑料袋,各种食材被烫熟后直接倒入碗内,加上酱料给顾客食用。记者询问能否换成消毒碗,牛杂摊老板表示:“消毒碗很少,早就用完了,你不想用塑料袋的话,我们这里有塑料碗可以用。”

路边摊基本是将塑料袋套在小篮子外,方便循环使用。卢丽婷 摄

打包带走的食品,为了防泼洒,食品盒内依旧使用塑料袋盛装热食。卢丽婷 摄

记者注意到,大部分餐厅和摊点打包、盛装热食的塑料袋为某品牌食品包装袋,上面写着“本品由全新PE聚乙烯食品级原料制作,经紫外线杀菌,可直接盛装生熟食品”字样,塑料材质为“4”号。据公开资料显示,此类塑料制品树脂类型为低密度聚乙烯,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伸性、电绝缘性、透明性,其化学稳定性能较好,但耐热性差。使用提醒为:耐热性不强,不要用于微波炉加热。

路边摊大多是“4”号标示的食品包装袋盛放食品。卢丽婷 摄

但也有一些餐厅、摊点使用塑料材质为“5”号的打包盒进行打包外带,此类塑料制品树脂类型为聚丙烯,具有耐化学性、耐热性、电绝缘性,机械性能和耐磨性好,使用提醒表示其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制品,耐热温度高达130℃。可在清洁后重复使用。

掌握塑料“密码本”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我也知道最好不要用塑料袋装热的食物,但是有时候真没法避免,总不能去哪里都带个碗吧。”市民吴女士无奈地笑了笑。市民张先生表示,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自己的早中餐基本是打包或者外卖,有时候连晚餐都是吃外卖,一日三餐的餐食都是用塑料袋打包。“小孩早餐喜欢吃馄饨,我都会下意识拿家里的玻璃饭盒去打包,但有时候时间太赶了也会记不得。”市民刘女士表示,自己会尽量避免用一次性塑料打包袋和打包盒,但确实无法完全避免。

路边摊大多是“4”号标示的食品包装袋盛放食品。何璨汐 摄

事实上,按照如今的生活方式,完全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打包食物几乎不可能。据上海疾控曾发布的科普视频显示,塑料制品中可能含有未聚合的乙烯、乙苯、稳定剂、塑化剂等污染物,在特殊条件下,这些污染物会向食物中迁移,从而污染食物。那么,如果在无法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盛装食物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健康风险呢?

目前,市面上的外卖餐盒、打包袋绝大多数都是由塑料制成,塑料产品上的编号可以用来识别所用原料。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相关产品选购和使用提示—塑料类篇》,塑料制品上,我们通常都能找到一个三角箭头的标识,三角标识中间标着1—7数字 ,周围还印有字母缩写。原来,这是塑料的“密码本”,标识中的三角形符号代表可回收再利用,数字1—7代表塑料所使用的树脂种类,字母缩写代表着产品材质分类。

不同等级的塑料制品,有着不同的特性和应用场景。如“1号”PET产品不要放在汽车内晒太阳,不要装热饮、酒、油等食物,不要循环使用;除了“5号”PP产品外,其他几类塑料产品最大的“敌人”就是高温。因此,在使用烤箱和微波炉加热食品时,除了要认准PP材质外,还要关注产品上是否有明确的“烘烤适用”“微波适用”及加热说明的标识,否则,不要将食品连同塑料包装一起放入烤箱和微波炉加热等等。

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打包盒,即便盒体是“5”号标识,但盖子未必是,所以加热时要把盖子拿掉。特别是微波炉加热,过于密封,反而可能引起爆裂。不过,有业内人士提醒,最理想的方式仍是使用玻璃、陶瓷或不锈钢餐具,特别是盛装油脂类高温食物时,“毕竟,当便利与健康冲突时,后者永远值得多花一分心思。”

塑料回收标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720 记者:何璨汐 卢丽婷 编辑:汪峰屹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