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宏大主题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创新实施“梦想+”思政实践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大思政”课程体系,提升拓展“大思政”宣教格局,让“大思政课”真正可触可感、入脑入心。
今年3月,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四(1)中队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第十二小学四(9)中队举行“壮蒙一家亲 共筑中国梦”手拉手主题云队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两地学生隔屏相聚,一起唱歌、相互介绍传统文化、展示传统美食,其乐融融。
这场跨越千里的云队会,让学校四年级(1)班学生江奕萱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回忆。她说:“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学习经历,通过云队会,我们与内蒙古的小朋友们在云端交流学习,他们还盛情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家乡参观。”
这样跨地域交流已成为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常态化拓展“大思政”宣教格局的方式。2024年9月,学校四(13)班师生走进河池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两校师生深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展现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
课堂之外,有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南宁市滨湖路小学通过不断拓展“大思政”宣教格局,让思政课走出书本,让学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更有温度。将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交往中,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孩子们心中。
为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声音响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外走起来、思维动起来,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整合常规德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如:每周一在国旗下举办“思政讲坛”,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开展“石榴籽课堂”,通过民族知识科普课、文化传承体艺课、民族特色劳动课,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挖红色资源,开设“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红色研学课程,培养学生以实现“中国梦”为己任,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我们还在学校开展‘石榴籽课堂’、开设‘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等红色研学课程,这些课程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副校长葛丽丽介绍,为了让思政教育可触可感,学校以“梦”为桥,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板块的德育内容与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小学特点的六个板块内容,其中前四个板块为“中国梦”教育主体,后两个板块为“我的梦”教育主体,构建“我的梦”与“中国梦”携手并进的小学思政实践“梦想+”课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力量根基,同时将民族文化等资源引入课堂,是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益尝试。
此外,学校每月通过“家长大讲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校为师生传授壮锦织造、绣球制作等技艺,更与全国27所学校结成“滨湖蓝”联盟,共享育人资源。如今,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不断以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形成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