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非小事!7个认识误区要避开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肛肠科 韦爱萍

日常生活中发生便血,每个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下意识便想到痔疮,认为是上火所致而自行处理,结果延误病情;而有的人仅因一次“黑便”,便陷入恐慌无法自拔。便血,是肠道健康最直接而明确的报警信号,它背后隐藏的病因复杂多样,轻则常见肛周小疾,重则可能指向恶性肿瘤。科学认识便血,可帮助我们识别身体发出的重要警示。

一、便血,不只是痔疮的“专属标签”

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可能表现为粪便带血、便后滴血或喷血,甚至排出全为血液(血便)。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便血就是痔疮的“专属标签”。实际并非如此。便血的血液颜色、形态、与粪便混合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都是破译身体信号的重要密码。

1.鲜红色血液(鲜血便)

常见病因:

痔疮:内痔/混合痔出血,通常无痛,血与粪不混合。

肛裂:伴排便时刀割样剧痛,出血量少。

直肠息肉:较大息肉表面糜烂导致。

低位直肠癌:血中常混有黏液或脓液。

2.暗红色血液或与粪便混合

常见病因:

结直肠癌:常伴腹痛、消瘦、贫血。

结肠大息肉:位置越高,血色越暗。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伴黏液脓血便。

结肠憩室炎:突发左下腹痛+大量出血。

3.黑色柏油样便(黑便)

常见病因:

上消化道大出血:胃溃疡、胃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致死风险高!)。

食物/药物干扰:动物血、铁剂、铋剂(无腥臭味)。

4.便潜血阳性(看不见的血)

实验室检出粪便含微量血,可能是息肉、早期癌的唯一信号。

二、这7个认识误区要避开

生活中,人们对便血的认识误区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便血=痔疮,无需重视

真相:痔疮虽是便血最常见原因,但结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等疾病同样会表现为便血。临床“自诊痔疮”的患者中,最终被确诊为肠癌的并不少见。

2.鲜血是痔疮,黑便才是大病

真相:鲜血便也可能由低位直肠癌、较大肠息肉引起(尤其伴随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时)。黑便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但服用铁剂、铋剂或食用动物血也可导致假性黑便。两者的区分是真性黑便黏稠发亮、有腥臭味,假性黑便形态正常、无腥臭。

3.不痛=不严重,痛=只是肛裂

真相:无痛性便血更危险!内痔、直肠癌早期通常无痛。肛裂虽剧痛,但若反复发作需警惕合并克罗恩病或结核性溃疡等特殊感染。

4.年轻人便血肯定不是癌

真相:近年来青年肠癌(40岁)发病率上升明显,尤其有家族史、肥胖、长期高脂饮食者。

5.便血停了=病好了

真相:许多疾病(如肠息肉、早期肠癌)的出血呈间歇性,自行停止不代表痊愈。

6.肛门指检/肠镜太痛苦,能不做就不做

真相:肛门指检仅需1分钟,能发现约70%的直肠癌。现代无痛肠镜(静脉麻醉)全程无感,且是发现并切除癌前息肉的唯一金标准。

7.便血时吃抗生素“消炎”

真相:除非确诊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憩室炎),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加重炎症,延误治疗。

三、这些检查需要医生评估选择

便血需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针对性检查来明确病因,具体检查需结合症状严重程度、伴随表现及医生评估选择。

肛门指诊:检查肛门及直肠下端是否存在痔疮、肛裂、息肉或肿块。

腹部触诊:排除腹部压痛、包块等异常。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隐血试验、血常规。

内镜检查:包括肛门镜/直肠镜、结肠镜以及胃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或MRI、胶囊内镜或小肠镜、血管造影。

四、特别叮嘱:治疗与预防同样重要

对于便血,如果症状轻、无报警征象(如贫血、消瘦),可能以痔疮或肛裂为主,优先选择肛门指诊或肠镜。痔疮或肛裂轻症可通过坐浴(温水浸泡10分钟)、外用药物缓解;反复出血需就医。

感染性肠病则需抗生素或抗炎治疗。

中老年或有长期便血、家族肠癌史、体重下降的高危人群,需尽早完善结肠镜或影像学检查,排除肿瘤可能。

大量便血伴休克、剧烈腹痛时,需急诊处理并联合多学科会诊。对肿瘤或息肉,可根据病理结果制定手术或放化疗方案。

和许多疾病一样,便血的预防与治疗同样重要。预防大便带血需结合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改善和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饮食方面,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和水分摄入,保持大便松软,减少排便时肛门损伤。避免辛辣食物、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饮食,防止加重肠道黏膜充血。

生活习惯方面,要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避免久蹲或过度用力。同时注意运动调节,避免久坐久站,每日适量运动(如快走、提肛运动),改善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

阅读量:105 编辑:覃凤妮 责任编辑:罗宁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