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看不见的疾病”偷走孩子的未来
专家提醒: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守好宝宝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新生儿需要细心护理,家长要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资料图)。记者 宋延康 摄
在产房的第一声啼哭,是新生命最动人的乐章,承载着家庭无尽的期待与希望。然而,有一些看不见的“健康杀手”,可能在孩子出生时就潜伏,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6月28日是第五个国际新生儿筛查日,南宁市妇幼保健院专家提醒每个家庭: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别让“看不见的疾病”偷走孩子的未来。
1这些“隐藏疾病”可能会危及生命
今年年初,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曾贵祥接诊了一个病例,刚出生的宝宝按常规完成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遗传代谢病筛查。当时,遗传代谢病筛查报告显示轻微异常,因孩子吃奶正常、状态良好,医生仔细交代了复查时间与注意事项。然而,半个月后,还没到复查时间,孩子却悄然出现变化——吃奶量越来越少,原本灵动的小眼睛总是半睁半闭,一整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父母急忙带孩子到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就医。
再次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确诊孩子患上了发病率仅1/200万的罕见病——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幸运的是,得益于早筛提供的预警,南宁市妇幼保健院迅速采用特殊饮食搭配药物治疗,将孩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这场与死神的赛跑,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新生儿早筛是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务必要重视。”曾贵祥表示。
刚出生的宝宝是那么娇小和脆弱,家长们常常担心,对他们进行健康筛查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曾贵祥表示,家长们完全不必有这样的顾虑。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种快速、简便且敏感的检验方法,目的是在疾病症状出现之前,对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可能会对孩子的生命、体格和智能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不可逆的损害。
2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筛查项目通常包括遗传代谢病、内分泌疾病、听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不同的地区或医院可能会根据医疗条件调整筛查项目,但核心目标始终是早发现、早干预,避免严重并发症。”曾贵祥表示,“新筛”就像一个无形的筛子,通过特殊方式把常规不容易诊断的、有一定发病率的特殊疾病早期筛查出来,给予尽可能早的干预,挽救患儿和家庭。它是预防出生缺陷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宝宝做好人生第一道安检。
筛查通常在宝宝出生72小时后、7天之内且充分哺乳后进行。医护人员会在宝宝的足跟采集少量血液,滴在特殊的滤纸上,晾干后送往专业的筛查实验室进行检测。如果因某些原因宝宝出生后未能及时进行筛查,最迟不应超过出生后20天。筛查结果通常会在1至2周内反馈给家长。若筛查结果为阴性,说明宝宝患病的可能性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患病风险,因为存在极少数假阴性的情况。若筛查结果为阳性,家长也不必过度惊慌,这只是提示宝宝可能患有某种疾病,需要通过血液生化检测、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诊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例如,苯丙酮尿症患儿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长发育;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在确诊后及时补充甲状腺激素,也能有效避免智力和身体发育受损。
知多点
新生儿早筛“体检清单”,每一项都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
从遗传代谢病到内分泌疾病,从听力到心脏健康,新生儿早筛的每一个检查项目,都像精密的探测器,能精准捕捉潜在的健康危机。
1.遗传代谢病: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不能正常代谢苯丙氨酸,早期控制饮食能避免智力受损;蚕豆病宝宝要避开特定食物和药物,防止溶血。遗传代谢性疾病需调整饮食或药物干预。
2.内分泌疾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激素失衡,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影响长高和智力,及时治疗能恢复正常。
3.听力筛查:出生48小时内检测内耳功能,未通过检查的新生儿要在42天后复查,多次不通过则需3—6个月确诊,听力问题可通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解决。
4.先天性心脏病:用仪器测血氧、心脏听诊,筛查严重心脏畸形,发现异常再做超声检查,部分需要手术治疗。
5.其他项目:南方高发的地中海贫血、部分城市试点筛查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早发现都有办法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