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蚊虫滋生,随着气温升高,市面上防晒、降温、驱蚊等各种功能喷雾热卖,为市民带来舒适体验。但部分市民在使用过程中,未遵守产品注意事项,存在安全隐患。7月4日,南宁消防开展消防实验,模拟夏季使用各类喷雾场景,科普隐藏的消防隐患。
本次实验,消防员带来5款喷雾产品,分别具有防晒、降温、驱蚊、灭虫功能。记者查看产品包装发现,大多数喷雾产品注明含有乙醇(酒精)等可燃物,在显著位置提醒“使用时远离明火”、“存放于阴凉处”等注意事项。
本次实验使用的各类喷雾产品。
第一项实验模拟使用各类喷雾时遇到明火的场景。消防员点燃打火器,将各种喷雾对准火苗进行喷射,当喷出的水雾接触到火苗时,都发生了猛烈燃烧,特别是含有高压气体的喷雾产品,点燃后燃烧十分剧烈,带有“呼呼”火焰声。
喷雾接触明火时猛烈燃烧。
不少人在夏季使用清凉喷雾降温,喷洒到衣服上能快速带来凉爽感受。记者观察实验使用的清凉喷雾,但大量喷洒在衣物上后,短时间内靠近明火也存在起火风险。消防员将清凉喷雾喷在一块毛巾上,靠近火源后被立即点燃,毛巾很快被烧出一个洞。
第三项实验中,消防员使用一个塑料盒子模拟汽车等相对密闭、狭小的空间,模拟密闭空间使用喷雾遇明火场景。消防员轮流将各类喷雾喷入盒中,再在盒子内部点燃打火器,盒子内部发生了爆燃现象,假如这种情况真实发生在车内将相当危险。
南宁市兴宁区朝阳消防站消防员韦卓林介绍,降温、防晒等喷雾类产品往往含有乙醇、丁烷、异丁烷、二甲醚等易燃物,这些成分遇到明火会燃烧,在密闭空间内则会发生爆燃。他提醒市民购买此类产品后,一定要认真阅读瓶身上的产品说明,并留意注意事项,远离火源,储存在阴凉避光的地方,在密闭空间内谨慎使用这类产品。夏季高温,车辆经过暴晒后车内温度飙升,打火机、香水、罐装喷雾及手机充电宝等物品,下车后一定要随手带离,切勿遗留在车内,以免引发爆炸起火。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