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当心!洞洞鞋易变真菌“温床”

炎炎夏日,洞洞鞋因其轻便舒适成为众多市民出行首选,一些公共场所混穿拖鞋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然而,当汗水与湿气悄然渗透进那些看似无害的小孔,一场看不见的真菌威胁正悄然蔓延。

专卖店里,琳琅满目的洞洞鞋。

洞洞鞋受热捧 成为不少市民的“心头好”

“天热了,‘一脚蹬’方便,穿脱迅速,还凉快。”喜欢穿洞洞鞋的市民关女士家里有好几双不同款式的洞洞鞋。夏天一到,洞洞鞋因其便利、柔软、舒适等特点成为不少市民的“心头好”,出门逛街、买菜、散步少不了,甚至上班通勤也穿上它。

洞洞鞋的流行,在市场上掀起了肉眼可见的热潮。记者走访南宁多家大型商超、鞋类专卖店、街边小店等,发现不少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的洞洞鞋被摆在显眼位置,吸引市民前来购买。在南宁一家街边小店,一位母亲正仔细比较着手中两款儿童洞洞鞋的软硬度。店员热情介绍:“小孩款卖得挺好的,洞洞鞋轻便又凉快,脏了水一冲就行。”

炎炎夏日,洞洞鞋因其轻便舒适成为众多市民出行首选。

记者来到一家知名洞洞鞋品牌专卖店,货架上按颜色、款式分门别类,琳琅满目。该专卖店店员介绍,入夏以来,洞洞鞋销量持续走高,尤其是基础款较受欢迎,并介绍其产品:“采用的是树脂材质,有透气孔设计,不易臭脚。当被问及有的洞洞鞋会出现脚臭问题时,店员表示:“材质不一样,有的材质闷脚。”

市民困扰 舒适背后暗藏健康隐患

在网购平台,不少店铺宣称自家产品“透气”“不臭脚”。然而橡胶、塑料材质的产品本身就存在透气性的局限。尤其在炎夏或涉水后,当脚部持续出汗,那些设计中的小孔在真正需要强力排湿散热时,往往显得杯水车薪,难以阻止湿热的足部环境形成。

洞洞鞋在夏季热卖。

“脚趾缝特别痒”“一穿洞洞鞋就长水泡”“以为洞洞鞋那么多孔肯定透气,洗澡都穿它,没想到脚背奇痒难耐”……洞洞鞋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为部分网友和市民带来了困扰。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长时间穿着洞洞鞋后,尤其是脚部出汗或鞋子进水后,回家脱鞋常伴有明显异味和瘙痒感,有的还出现脱皮。

除了洞洞鞋,公共场所混用拖鞋也是交叉感染真菌的“重灾区”。

南宁一家足浴店,不少客人们进店按摩,店员拿出塑料拖鞋供顾客脱鞋后走动。在另一家沐浴按摩店,同样是提供塑料拖鞋。当问及拖鞋消毒频率,一名店员表示:“我们每天都会清洗,简单喷酒精消毒。”然而,有市民反映,在一些足浴店能闻到拖鞋上残留的异味。“这些公共场所的拖鞋我都不敢穿。之前去旅游穿过一次酒店的塑料拖鞋,脚开始变痒了。”小青女士说。

专家支招 切勿自行滥用激素药膏

面对夏季高发的真菌感染风险,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谭元清为市民提供科学解惑与实用指南。

“夏季是真菌感染的高发季节,相对于其他部位,足部更容易感染皮肤性疾病。‘真菌需要潮湿、温暖、食物(角质)’才能疯狂繁殖。”谭元清指出,洞洞鞋虽然表面有很多洞,看起来透气,但它大多是塑料或橡胶材质,底部不透气。脚一出汗或是进水,汗液聚积和足部不透气,汗液无法有效蒸发,鞋内形成持续温热且湿润的环境,是真菌繁殖的绝佳“培养皿”。当汗液中的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如异戊酸)和硫化物,发出类似奶酪、醋酸臭味或臭鸡蛋味,这就是脚臭的主要原因。

大人小孩都爱穿洞洞鞋。

至于混穿拖鞋,谭医师表示,在公共场所混穿拖鞋、光脚,是传播真菌、细菌甚至HPV病毒的重要途径,比穿自己的洞洞鞋风险更高。因为公共拖鞋存在消毒盲区,那些肉眼看不到的菌丝残留,就容易通过足部伤口导致感染,感染风险自然飙升。

谭元清介绍,真菌感染时,足部会发出“信号”,如脚部瘙痒难耐,尤以脚趾缝、足底为甚;异味显著,常带有酸腐气味;皮肤发生变化,可见脱屑、发红、起小水疱,趾缝间可能出现浸渍发白、糜烂等等。“若不慎‘中招’真菌感染,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在医生正确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切勿自行滥用激素药膏,激素会加重真菌感染。”谭元清强调。

预防小知识:

1. 保持足部干燥,避免光脚穿鞋,穿洞洞鞋时搭配吸汗棉袜;

2. 洗澡或者游泳后及时把足部擦干,特别是脚趾缝;

3. 避免长时间穿同一双鞋,换下的鞋子注意清洗、晾晒;

4. 加强足部皮肤护理,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因摩擦出现足部破损,干燥季节涂抹保湿霜,预防角质裂纹;

5. 前往公共场所自备拖鞋,拒绝混穿拖鞋,避免交叉感染,遇到地面潮湿时,避免光脚行走。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60 图片:卢丽婷 记者:卢丽婷 通讯员:乐泉温 编辑:李璐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李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