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浸润校园 讲好革命文物的“大思政课”

(记者:王钰滢 蒲煜昊 通讯员:萧潇 李鑫 周志方)  自今年“行走的广西博物馆”项目启动以来,坚持拓展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职能,以优质文化资源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继首站南宁市桂雅路小学开泰校区引发热烈反响后,近日该项目分别走进伶俐镇王京小学、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持续扩大博物馆“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覆盖面,将革命文物背后蕴藏着的抗战精神,生动转化为滋养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力量。

城乡校园同享优质资源
   “行走的广西博物馆”带着可移动、沉浸式的抗战文化课堂,从城市中心延伸至乡镇。在伶俐镇王京小学,孩子们接触了革命文物的故事,充满好奇与专注;在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结合民族教育的特色,学生们对中国人民在抗战进程中展现出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产生深刻共鸣;在南宁职业技术大学,高校学子结合专业背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各行各业的爱国情怀有了深度思考。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通过“行走的广西博物馆”这座桥梁,共同触摸那段烽火连天却文脉不辍的历史,感受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课堂启迪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活动设置主题课堂与多样实践环节,点燃学生参与热情。在小学校园里,孩子们在“送你一颗小红星”闯关游戏中热情高涨,文物拼图、对歌解密等趣味任务让他们在欢乐中走近历史;亲手体验红色雕版印刷,拓印出的抗战标语成为他们珍贵的“初体验”。在中学课堂上,主题课程结合革命文物与新时代英雄人物,激励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自发围绕“技术报国”与抗战精神展开讨论,尝试结合专业构思如何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该项目激发青年使命担当上的显著成效。

分龄设计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项目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阶段性认知特点,坚持主线贯穿、实践导向、分龄教育,助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小学课堂侧重具象感知与情感熏陶,中学深化历史脉络与精神内化,大学则激发使命担当与实践创新。目前活动已累计覆盖数千名师生,切实将优质文化资源送达基层,让革命文物“动”起来,红色基因“活”起来。

    接下来,广西博物馆将持续以“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半径,推动革命文物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广西文化力量。

 

阅读量:480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