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中暑了!

近日,全国多地气温持续攀升,“高温”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广西也开启了“蒸笼模式”,不少地方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高温天气下,如何有效预防孩子中暑成了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alt

户外活动尽量安排在清晨和傍晚,选择有树荫的步道。

alt

户外活动期间,要多补充水分,谨防中暑。

孩子中暑啥症状?这些信号要警惕!

近期,南宁多家医院就接诊了不少中暑的孩子。6岁的韩韩和他的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时,在高温下长时间进行足球训练,因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紧急送医后确诊“中暑”,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

南宁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黄毅毅介绍:“每年这个季节,都会遇到一些中暑的孩子,常见的是大孩子在户外高温长时间运动,比如踢球、跑步、参加军训或者夏令营活动时发生的。小一点的宝宝也有,比如被单独留在停着的车里,或者家长怕孩子着凉捂得太严实导致体温升高的。轻的只是头晕恶心,严重的也有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身体高热的。”

那么,“真中暑”和普通“热得难受”有啥不一样?普通“热得难受”时,孩子可能喊热、出汗多、脸红、有点没精神、口渴。这时赶紧到凉快地方休息、喝水,通常很快就能缓过来。而“真中暑”,特别是比较严重时,会有体温异常高(超过39℃,甚至40℃)、皮肤干燥发烫、精神状态不佳、昏迷、抽搐或极度萎靡。“出现这些危险信号,就是中暑的症状,必须马上急救并送医!”黄毅毅强调。

为啥孩子更易中暑?这些做法要牢记!

“大人总觉得孩子皮实,多晒太阳还补钙,其实高温天气下,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中暑。” 黄毅毅介绍道。这背后有着生理结构和行为特点的双重原因:孩子体温调节系统还没发育完全,就像小机器散热功能没大人好,容易产热多却散不出去;而且孩子体型小,相对体表面积大,水分和盐分丢失得快,同样的活动量,他们更容易脱水;再加上孩子自主能力弱,玩起来就忘了一切,热了不知道休息,渴了不知道喝水,不舒服了也说不清楚。这些因素叠加,让孩子在高温环境下格外脆弱。

那怎么预防孩子中暑呢?关键在于“躲高温、勤补水、巧穿衣、硬防晒”。专业人士建议,尽量别让孩子在中午12点到16点这段时间出门,户外活动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实在要出门,也尽量走有树荫、遮阳棚的路。热了就去商场、地铁站、图书馆这些有空调的地方避避暑。在户外随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别喝含酒精、糖分高的饮料,也别喝冷冻的,容易刺激肠胃。穿衣服要选轻薄、透气、吸汗的纯棉、纱布、莫代尔这些天然材质,浅色衣服反射阳光,比深色凉快,衣服宽松点,让空气能流通,带走汗水和热气。关键部位要做好防晒,戴宽檐透气遮阳帽,穿轻薄透气的防晒衣或长袖衬衫,戴儿童太阳镜保护眼睛。

此外,很多家长认为炎热的夏天,泡在水里玩就不会中暑了,其实是不对的。如果泡在水温较高的水里,身体的热量散不出去,再加上游泳、打水仗也是剧烈运动,身体在持续产生热量,也会导致中暑。加上水面反射紫外线,更容易晒伤。因此,玩水时要选择水温较低、水质安全的地方,避开最热时段,玩20分钟就上岸到阴凉处休息、喝水;涂抹防水型防晒霜,戴泳帽、穿防晒泳衣更好。

【识多点】“避坑”指南:这些防暑误区要记牢!

误区一:中暑后“猛灌藿香正气水”:非常不推荐,尤其对孩子!大部分藿香正气水含高浓度酒精(40%—50%),可能引发酒精中毒!孩子中暑后身体虚弱,酒精刺激可能雪上加霜。

误区二:小宝宝涂了防晒就不怕晒: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建议涂防晒霜,他们日常防晒可靠物理遮挡,如婴儿车全遮阳棚、宽檐帽、轻薄透气的长袖衣裤、专用防晒小伞等。对于儿童,防晒霜建议选择成分是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物理防晒霜,适合儿童敏感肌。

误区三:运动后立刻猛喝冰水、冲冷水澡:剧烈运动后身体很热,喝大量冰水可能引起胃肠道痉挛或心血管不适。应先休息一下,喝常温水或凉白开,小口慢饮。等汗落了再用温水冲澡。

误区四:阴天、多云天就不用防晒防中暑?:紫外线(尤其是长波紫外线)能穿透云层,阴天也可能把人晒伤,闷热的阴天同样容易中暑,该做的防护一样不能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495 图片:宋延康 记者:罗颢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