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对“运河”的启示 徐则臣携《北上》亮相南宁

7月9日,著名作家徐则臣携其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北上》亮相南宁书城,与著名作家东西、著名评论家曾攀一同展开对谈,与文学爱好者们共赴文学盛宴,畅谈了有关平陆运河的创作等话题。

此次图书分享活动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主办,南宁书城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学习强国”南宁学习平台承办。

为写书,历时数年,走遍京杭大运河两岸

《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灵魂脉络,编织出一张恢弘的历史之网。小说分为三部,内含七个小故事,通过1900年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外号小波罗)为寻找弟弟沿运河北上的历史线,与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现代线交织叙事,讲述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东西(右)、徐则臣(中)和曾攀(左)

活动中,徐则臣分享了创作《北上》的背后故事。他表示,自己出生、成长于江苏省东海县,儿时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都与京杭大运河紧密关联,对此有着深厚的情感。为创作《北上》,他历时数年,走遍京杭大运河两岸,遍阅六七十本有关京杭大运河的书,还专门请近代史专家审校,确保小说符合近代史上的重大时间节点。他强调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长江黄河很重要,运河同样很重要。我们华夏民族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繁衍生长,它们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最初的根基。”同时,京杭大运河文化的唤醒,关键在于其文化意义的彰显,而并非仅靠沿线通水通航。从京杭大运河发展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作用来看,它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人及其认识世界的方式,与长江黄河同等重要。长江黄河为中华文化和中国人奠定了最初根基,而运河如同“奶妈”,是中华民族后天成长的养分来源,其影响不局限于土地与教科书之中。

东西点评说,作为在江苏成长、北大毕业的70后才俊,徐则臣是70后第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同为小说家,东西以惺惺相惜的方式对《北上》进行了解读,指出徐则臣从建成两千多年的大运河中发掘文化、获取灵感,展现出作家特有的敏锐。其作品《北上》更是历经数年打磨,受到很多著名评论家认可。他还举例书中多个段落,从中可见徐则臣文字写作功力。同时东西提及有的作家常困惑于写作素材难寻觅,《北上》的成功提醒作家们如何找到好的写作源泉。

鼓励广西作家多到平陆运河走走

曾攀则表达了对优秀小说及徐则臣作品的看法,“判断小说优劣可看细节处理与人物书写,好的小说能让读者感觉人物时时刻刻都在身边,产生无尽的认同感。”他也表示,自己与东西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优秀小说家应具备阐释时代、解读世界的思考力与表达力。徐则臣正是这样的小说家,他善于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小人物入手,展现大运河的宏阔历史,而这种从细微延伸、抽象以塑造对时代和历史认知的能力,需要磅礴的气象作为支撑。

徐则臣畅谈文学创作故事。

在与读者互动环节,徐则臣细致回答了读者的诸多问题,如“关于徐则臣写作中20年来小人物的变与不变以及他自身写作的变与不变。”徐则臣表示,二十年来,他在写作中对小人物的关注一直未变,始终将小人物作为体现时代和人的命运的载体,创作理念也始终是让时代内化于小人物的生活、情感和生命体验中,而非空调外挂般附着于故事表面。

徐则臣鼓励广西作家多到平陆运河走走,认真做一些功课,相信一定会有发现。“我举个例子,苏州经济发展非常快,货物运输的一半是通过运河实现,这样既安稳,又节约了很多成本。我相信平陆运河建成后,广西也会受益,在经济和生活上有所改变。”

徐则臣为文学爱好者签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970 图片:李宗文 记者:李宗文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