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有“智”更提“质”——青秀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激活产业动能

近日,记者从南宁邕州海关了解到,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的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通过审核,获得供港出口资质。这份“供港通行证”是对晟发公司农产品品质的认证,也是青秀区积极探索以“人工智能+”激活产业动能、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今年以来,青秀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农业”场景应用,重点推进刘圩镇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与长塘镇定西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的智能化改造。青秀区通过对现有设施大棚进行全方位升级,构建起集智能感知、精准管控、数据驱动于一体的“AI+”现代设施蔬菜生产体系,使传统农业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活力。

日前,记者走进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感受科技与农耕的深度融合:土壤传感设备如同“神经末梢”,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等关键指标;AI监控摄像头化身24小时值守的“质检员”,利用图像识别技术精确捕捉病虫害迹象;智能水肥系统则像“营养师”,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提供养分……所有实时采集的数据汇聚至青秀智农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经过专业作物模型和农业智能体的深度运算,自动生成包含水肥灌溉方案、温湿度调控参数的“精准种植处方”。基地技术员李冰冰介绍,管理人员通过平台“一张图”即可实时掌握基地生产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远程指挥调度,极大提高管理效率。

供港农产品检验标准严苛,需通过种植环境、疫病防控等数十项国家级标准检验。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获得供港出口资质,靠的正是智慧农业构建的全链条品质保障体系:通过精准的环境调控和水肥管理,实现蔬菜亩产量提高;利用手机终端的实时监测功能,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棚内温度湿度、土壤含水率等关键指标,仅需2人便能轻松完成日常管护,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与便捷化。

“从土壤改良到种苗优选,从有机施肥到智能监测,我们建立了全流程管控体系。”晟发现代设施蔬菜基地副总经理王珺介绍,基地为每批蔬菜建立了种植档案,涵盖土壤检测、病虫害防治、采收标准等精细化管理台账,让每一棵蔬菜都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目前,基地通过“核心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将供港标准技术体系向周边推广,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要让更多农户共享青秀智农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时获取技术支持,让更多‘数字红利’惠及更多农户。”青秀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青秀区将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特色,坚持科技强农,加大探索更多“AI+”农业场景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85 记者:冯梓剑 通讯员:陈萧伊 黄茜 编辑:韦玮 责任编辑:唐秋艳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