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标线的优化,让路口排队缩短近30%;一个掉头车道的增设,让路段通行不再添堵……近日,南宁交警针对市区多个路口进行“微改造”,有效缓解了交通出行的压力,用“小手术”解决了大问题。这些街头巷尾的变化,恰是在城市更新中民生改善的具象化呈现,从群众的迫切需求出发,细微之处的优化更能温暖人心。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整体,而“微改造”正是给这个生命体做“微创手术”,它虽然不像新建的大项目那样显得轰轰烈烈,却是对百姓的衣食住行需求的精准回应。上下班高峰期多等待红灯的几分钟、买菜路上遇到的一处障碍、社区里缺一把歇脚的椅子……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麻烦”,却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通过“微改造”,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达到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了最大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南宁市的“微改造”已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领域。街头巷尾不经意间冒出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兴宁区民主路一支路的斑驳墙面绘上了壮族风情壁画后焕发新生,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成为网红打卡点;青秀区的星湖路小巷加装路灯、修复路面,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这些“微改造”没有惊动到城市的“骨架”,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带来的喜悦。
做好“微改造”,关键在“走心”。例如交警部门为路口改造“量体裁衣”,首先要摸透早晚高峰期车流运行的规律,才能科学地调整车道配比。“微改造”虽不需“大动作”,却也不能由政府部门“想当然”,更不是设计师的创意“自嗨”,而是要带着放大镜去照见群众的具体需求,把调研做到城市路口、农贸市场、楼道里、公交车站上,让“微改造”真正精准对接人们的期盼。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普通人的日常更舒心、更安心。而城市更新是个系统工程,“微改造”是其中最有温度的一环。因此,即便是“微改造”,也要从市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把他们的真实期盼落实在决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让“微改造”更具针对性。当越来越多“小而美”的变化变得触手可及,更多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我们的家园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