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发热的九大认识误区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美莉

发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也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下面总结一下关于儿童发热的九大认识误区,看看你犯过没有。

误区1:发热是一种病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热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会有发热。吃退热药把体温降下来,并不意味着病就好了。

误区2: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低热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热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月龄内的孩子发热,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越大。

因此,对于儿童发热就医的指征我们也需要了解:第一,如果小于3个月的小婴儿发热,无论几摄氏度,无论几天,建议立即就医。第二,3~6个月,体温高于39℃,需要立即就医。第三,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如果退热之后精神状态依然不好,也要及时就医。第四,发热超过72小时,无论孩子精神状态是好还是不好,建议及时就医。

误区3:发热会烧坏脑子

很多家长担心发热会烧坏脑子引起脑炎,担心发热会烧坏肺引起肺炎,这样的理解是不确切的,一般情况下发热本身对于人体是无害的,除非体温超过41℃这样极端的情况。真正引发肺炎、脑炎的凶手是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而非发热本身。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不会烧坏脑子。体温超过41℃多半是因为中暑或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

误区4:发热不用药不会退热

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出现发热,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就会恢复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热,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类基本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发热很难受时,退热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

误区5:吃了退热药体温应该马上降至正常

退热药起效一般需要0.5~1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下降1~1.5℃,但不一定降到正常,退热药的药效持续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有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热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热带来的不适感。

误区6:退热药可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热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热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孩子体温变化的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误区7:孩子发热睡着也要弄醒喂退热药

现今对于发热的处理,不再是看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而是根据孩子的舒适度。退热药物不会缩短原发疾病病程,而是可以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觉得特别的煎熬,即使体温超过39℃,也可不使用退热药。

生活中,在孩子熟睡的时候,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体温特别高,超过了39℃,往往会弄醒孩子喂退热药。其实,如果孩子安稳地在睡觉,不应把孩子叫醒来强行吃药,充足的睡眠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有益。

误区8:发热了输液退热快

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而非专门针对退热。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输注抗生素或者补液并不会比吃退热药作用更快。常用的“退热针”赖氨比林,在退热速度上虽然比口服退热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热药安全,12岁以下的孩子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孩子需要退热时,首选口服退热药。

误区9:发热都是有害的?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体温适当升高时可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发热会使患者感到不适,这与代谢率、氧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增加,以及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要求增加相关。对正常的儿童来说,这些应激反应不会或只产生轻微后果。

关于发热的认识误区虽然有很多,但只要家长记住“发热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关注孩子精神状态,警惕一些严重疾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原则,就很容易避开这些误区。

阅读量:45 编辑:覃凤妮 黄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