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匠心录】百年甘氏养骨疗法:壮乡瑰宝,医道传承

7月的南宁,连风吹过都带着灼人的温度,但这样的酷暑,却挡不住甘海新带领团队利用周末进社区义诊的脚步。甘海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近几年,甘海新团队定期深入各个社区,开展常态化的义诊服务,让更多百姓体验到有百年历史的甘氏养骨疗法。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甘海新带领团队,定期深入南宁市各个社区,开展常态化的义诊服务。(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近几年,甘海新甘氏养骨疗法团队每年开展超过100场义诊活动,从南宁市那马镇到大塘镇,从蟠龙社区到宋厢社区,他们带着药材就地义诊,在现场,甘海新亲自示范草药的炮制过程,向居民讲解养骨的重要性和日常养骨小窍门。她还会根据居民的不同症状,现场调配草药,让居民直观感受甘氏养骨疗法传统疗法的魅力。每次得知甘海新来义诊的消息,当地居民们都早早排起长队等待治疗,很多老人都是拄着拐杖来的。

甘海新说:“每当在义诊中看着接受治疗的患者说敷完草药舒服多了,我心里就特别踏实。”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甘海新走进高校、社区开展公益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养骨的重要性和日常养骨方法,为更多人带去健康。(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百年传承:从民间草医到非遗瑰宝

甘氏养骨疗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甘氏养骨疗法创始人是广西宾阳县有“民间草医”之称的甘五公,甘五公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踏遍广西宾阳县山水,摸索出“骨科草药外敷疗法”,并立下“治病不议价、穷人免费治、上门不扰病家”的甘氏家族行医准则。其子甘孝光自幼承袭技艺,为验证药效自断指试验,后又得骨科军医指点,医术精进,整理出多套骨疾药方,正式奠定“甘氏养骨疗法”的传承脉络。

甘氏养骨疗法以“草药采摘加工、骨疾诊断、中药配制、临床治疗”为核心步骤,采用敷、泡、擦三种疗法,融合中医药与壮医精髓,善用当地道地药材对症施治,对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多种骨疾有较好疗效。甘氏养骨疗法在传承中即守古法,又有创新,为无数骨疾患者带来希望。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甘海新走进高校、社区开展公益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养骨的重要性和日常养骨方法,为更多人带去健康。(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甘氏养骨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甘海新今年39岁,却有30多年学习中医的经历,她6岁随父采药,13岁独立配药,18岁开始行医。2009年,她放弃大城市工作,返回广西创办养骨堂,后成立养生保健公司,推动甘氏养骨疗法规模化发展。为精进医术,她进入广西中医药大学深造,并拜师名老中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累计治愈上千名骨疾患者,让甘氏养骨疗法得到专业认可。在她的创新和传承下,2018年12月,甘氏养骨疗法入选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12月,甘氏养骨疗法入选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传承壮乡医学智慧,守护群众骨骼健康

“我希望甘氏养骨疗法不仅在我们家里传承下去,更能走进千家万户,扎根社区、进入学校,让更多人学习这个技法并服务到更多的人。”甘海新对记者说。

在南宁市“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甘海新走进南宁市三美中学,向学生传授中医知识。(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为了给传承注入新动力,甘海新打破家族传承局限,收16名亲传弟子,并走进高校授课、开展社区公益,还与职业院校共建非遗传承基地,甘海新积极参加南宁市“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授养骨疗法,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到非遗技艺的知识。

2024年,甘氏养骨疗法在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举行合作仪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每年甘海新团队深入23个村镇义诊,服务基层患者超过5000名。如今,这门壮乡瑰宝正以“家族+师徒”的传承模式,在坚守医德与创新发展中,为更多人带去健康。

2024年上海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2025年广西三月三活动中,甘海新采用现场体验与讲解的形式传播甘氏养骨疗法,深受大家欢迎。(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甘海新还在全国设立甘氏养骨疗法的传承基地,到今年,甘氏养骨疗法在全国各地的传承基地已有近百家。

甘氏养骨疗法传承人甘海新在学校做专题讲座,让更多人了解甘氏养骨疗法。(图片由甘海新提供)

甘海新对记者说:“这门手艺,教会我如何与土地、与草木、与人建立连接,未来我会努力让这份连接延伸到更多社区、更多角落,用传统技艺造福。”

甘氏养骨疗法这一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项目,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更多人受益于这一古老而神奇的非遗技艺。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30 记者:黄丽娟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