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 一针一线绣新生

7月14日上午,“平安广西•见证法治新篇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广西女子监狱,围绕“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特色改造模式展开深入采访,探寻这座特殊场所里的法治温度与重塑力量。

记者走进广西女子监狱非遗文化进高墙的教育成果展,眼前几张长桌有序排开,桌上铺满五彩纺线、绸缎锦布,半成品绣球与绘制着吉祥纹样的模板散落其间,4名罪犯围坐桌旁,全神贯注地拿着纤细的绣花针将彩线穿梭于布片间,一朵朵寄托着美好寓意的图案,正慢慢在绣球瓣上绽放。

广西女子监狱组织罪犯学习制作手工艺品。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陆婷婷 摄

相邻监区的团扇制作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几张工作台上铺着未完成的扇面,有的刚勾勒出花鸟轮廓,有的已进入上色阶段,还有几名罪犯正合力为一把大型团扇粘贴装饰金边。她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在一旁指导的监狱警察介绍,团扇制作强调多人配合,一个环节出错便会影响整体效果,这让不少罪犯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沟通与协作。

广西女子监狱“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监区文化展示。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陆婷婷 摄

“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劳作,实则是心灵重塑的过程——罪犯在一针一线的重复中磨去浮躁,在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中修正认知,在技能的提升中积累回归社会的底气。”监狱警察秦年杏说,这是广西女子监狱积极探索教育改造新模式,不断提升教育改造质效,引入符合女性罪犯性格特点的文化项目,将非遗传承与懿德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精心打造“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改造文化品牌的深意,罪犯运用学习到的“非遗”技艺创作出一系列惟妙惟肖的文化作品,在艺术创作中修身养性,积极改造,走向新生。

广西女子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徐小宝介绍,“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即每个监区结合自身定位,培育一个特色改造品牌,并引入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品牌有内涵、文化有载体”的改造模式。目前该监狱各监区教育改造品牌已形成鲜明特色,监狱依托“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模式,成功培育出绣球制作、团扇工艺、“麽乜香囊”“点米成画”等8个非遗特色改造品牌,罪犯的部分优秀作品还得以在自治区级非遗文化展中展出。这些成果不仅让罪犯在习艺中收获了成就感,更让她们在掌握非遗技艺的同时,积累了回归社会的实用技能。

广西女子监狱“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监区文化展示。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陆婷婷 摄

“旗袍的制作仅烫工就有十八道工序,非常考验技艺,也磨砺了我的心性。”三监区警察正在指导罪犯王某某在刚缝制好的壮锦旗袍上一针一线钉上盘扣。

壮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三监区警察将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创立监区自励文化品牌——壮锦旗袍制作,当旗袍和壮锦结合,碰撞出了非遗传承的别样新意。

“蚕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最后织就锦绣,这一重新塑造生命、孕育华丽绽放的过程,运用到教育改造工作中再现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监狱警察李柏霖介绍说。

广西女子监狱“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监区文化展示。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陆婷婷 摄

罪犯覃某和黄某在通过参与监狱“一监区一品牌一非遗”改造项目,都有了转变。罪犯覃某说:“刚进来时很迷茫,刑期长,性格也叛逆。接触‘麽乜香囊’后,警官教我们把对家人的思念缝进去,现在能静下心来做手工了。”

罪犯黄某在参与“点米成画”改造项目中,从最初的“心慌手抖、静不下心”,到逐渐能精准完成工序。她说:“从中感受到非遗的美感,很受陶冶。”她表示要积极改造,争取回归社会后用在改造项目中学到的缝纫技能,找到谋生之路。

广西女子监狱以“法度”为纲、以“教化”为要,通过多元举措帮助罪犯重塑自我、习得技能,为她们搭建起从“高墙之内”到“社会之中”的过渡桥梁,彰显了新时代监狱“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执法理念,为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阅读量:135 记者:李想 陆婷婷 编辑:冼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