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图书馆推出“水殿风来 十里荷香——古代消夏文化展”

夏日炎炎,现代人大都选择躲在空调房里享受凉爽,而在古代,缺乏高科技加持的古人是如何避暑消夏的呢?日前,南宁市图书馆“绿城展廊”推出“水殿风来 十里荷香——古代消夏文化展”,通过云展览呈现古代消夏文化,让读者在一幅幅充满雅趣与诗意的古代夏日画卷中,感受穿越时空的清凉意境。

寻幽避暑雅趣纳凉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唐代诗人杜甫的《夏夜叹》,寥寥数语便生动刻画了难耐的高温酷暑。消夏,即用消遣的方式度过炎热的夏季,它不仅是简单的避暑,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

登高避暑、古寺寻幽、泛舟赏荷、濯足嬉水、临渊垂钓……盛夏时节,从大自然中寻觅清凉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例如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乡已逐渐形成夏日观荷的习俗,每当荷花绽放之时,文人墨客或在船上吟诗作赋,或在临水亭台品茗对弈,享受夏日里的限定浪漫。

垂钓亦是古代文人雅士和寻常百姓夏季避暑消夏的重要方式之一,理想的垂钓之地往往水面开阔、绿荫环绕,临水而坐既可躲避炎炎酷暑,又能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古代还有一种名为“浸伏”的独特避暑之法,即在最热的三伏天到江河、湖泊中洗冷水澡,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

巧筑凉屋善用寝具

虽说户外不乏幽凉之处,但外出避暑难免舟车劳顿,因此古人在居家避暑上颇费心思,设计出多种精巧的避暑建筑。我国最早的“凉屋”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窟室,这是一种类似地下室的建筑,既能储存冰块和酒类,又可作为纳凉、宴饮的绝佳场所。

在唐代,临水而建的“凉屋”盛行一时,称为“水阁”或“自雨亭”。其运行原理类似水车,依靠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或利用机械原理将水引至屋顶,再沿屋檐垂落形成人工水帘。到了宋代,凉屋的设计更趋雅致,屋内常置鲜花,穿堂凉风携裹芬芳,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消夏空间。

除了建筑,古人还善用寝具避暑。凉席和凉枕是夏夜安眠的必备之物,其中凉枕按材质可分为玉枕、瓷枕、竹枕、石枕、木枕、铜枕等,尤以隋代兴起、唐宋流行的瓷枕最为常见。北宋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盛赞其消暑之效:“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消暑饮食花样繁多

古人的消夏智慧渗透于日常起居、休闲娱乐乃至精神追求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夏日饮食文化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诸多滋味。

例如在宋代,夏日消暑饮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包括冰酪、饮子、渴水、熟水等。其中,冰酪由果汁、牛奶、沙冰等混合调制而成,饮子是以果品或草药为原料熬制而成的一种汤剂,渴水类似于果汁,熟水相当于广式凉茶。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冷淘”的食物,好比现在的凉面,苏轼诗句“青浮卵碗槐芽饼”中所指的就是宋代最常见的槐叶冷淘。

明清时期,宫廷中最出名的消暑冷食为冰碗,又称“冰果”“甜碗子”等,冰碗食材多样,有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枣泥糕等。这一时期的冷饮更是花样繁多,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北京的冰镇酸梅汤。酸梅汤以乌梅、冰糖、桂花等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加入冰块或冰镇饮用,酸甜可口,沁人心脾,至今仍是常见的消夏佳饮。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255 记者:陈蕾 实习生:莫惠雯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