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广西一地再次出土千年铜鼓→

7月14日,玉林北流市六麻镇经龙村山口垌组一座山岭的半山腰上,一名村民在清理房屋后的滑坡泥土时,意外发现一面保存完整的古代铜鼓,这一发现是继1972年“世界铜鼓王”(水冲庵铜鼓)之后,当地考古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初步判断,该铜鼓属于北流型铜鼓,距今约有1400多年历史,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保护。

据发现者苏健军回忆,当日他在清理滑坡泥土时发现了这个铜鼓。北流市博物馆接到情况反映后,立刻组织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保护和挖掘工作。为了尽可能不损坏文物,工作人员在利用挖掘机开挖铜鼓周边的泥土后,再利用铲子小心翼翼挖掘铜鼓内外的泥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发现这面铜鼓保存比较完整,从其特征分析,断定就是北流型铜鼓。

完整出土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北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15日上午10时许,该铜鼓完整出土。经北流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现场鉴定,该铜鼓属典型的北流型云雷纹铜鼓,面部直径96厘米、底部直径95厘米、高55厘米,体量在已发现的同类型铜鼓中属中大型。其鼓面饰有8道太阳芒纹,边缘铸有6只栩栩如生的青蛙,纹路清晰、器形完好,完美呈现“鼓面大于鼓身”的北流型铜鼓标志性特征。

“此次出土的铜鼓与‘铜鼓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顶部的太阳芒,以及结构、款式、形状都类似。而区别在于,这次出土的铜鼓有青蛙的纹样,代表风调雨顺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流市博物馆馆长卢俊成介绍。

工作人员在现场测量。北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了解,作为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产物,北流型铜鼓以雄伟形体、独特设计著称,主要分布于桂东南、粤西南及海南等地。目前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北流云雷纹大铜鼓(别称“铜鼓王”),于1972年发现于北流市六靖镇水冲庵,为迄今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鼓。北流历来被称作“铜鼓之乡”,此次发现为研究铜鼓文化增添了关键物证。卢俊成介绍,北流型铜鼓在古代兼具多重功能:既是战场上的助威利器,也是宴饮时的欢庆乐器,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承载着祈福禳灾的精神寄托。

“这个铜鼓是迄今北流出土的比较完整的古代铜鼓,也是继‘世界铜鼓王’(水冲庵铜鼓)出土以来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卢俊成说,目前,该铜鼓已被运回北流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将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对铜鼓制造的年代做进一步认定。

工作人员在介绍铜鼓情况。北流市博物馆供图

阅读延伸

据了解,铜鼓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之一。广西铜鼓蕴藏量丰富,种类齐全,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被誉为“铜鼓之乡”“铜鼓大本营”。国内铜鼓主要划分为八大类: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

其中,冷水冲型铜鼓流行于东汉至北宋。主要分布于广西的左右江、黔江、郁江、浔江沿岸一带,以及云南陆良、四川古蔺,南至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及泰国。以广西藤县濛江镇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典型器。

北流型铜鼓,西汉至唐代。主要分布于两广地区及海南省,尤以桂东南和粤西南的云开大山周围分布最为密集。以广西北流市出土的一批铜鼓为代表。

灵山型铜鼓,东汉至唐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以灵山县及周边地区为分布重心。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一批铜鼓为典型器。

西盟型铜鼓,唐代中期至清代末叶。早期鼓在广西西南的龙州和靖西有所发现,中、晚期鼓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其毗邻的缅甸、老挝和泰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396 编辑:罗竹君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