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南宁市琼林学校游泳馆内,学生们在泳池里如游鱼般劈波斩浪;南宁市第一中学五象校区足球场上,校队少年带球突进,汗水在阳光下闪烁;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小学乒乓球馆里,银球飞舞,加油呼喊声此起彼伏……近日,市政协聚焦青少年未来发展,实地考察调研我市部分中小学校体教融合实施成效,并召开专题协商会,以一场深入务实的“界别协商专题调研”推进体教融合工作。
现场调研运动场上的喜与忧
在调研中,委员们既看到了体教融合的蓬勃实践,也敏锐捕捉到发展中的痛点难点。
“专业教练招聘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退役运动员入校任教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部分体育教师系统培训还不足,教学能力与新兴运动项目需求还不完全匹配。”市政协委员、琼林学校小学部校长温丽云一边说一边在她的笔记本上记着现实困境,将着力在调研中把体教融合情况查清摸透。
市政协委员、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校长韦艳香在调研发现,城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资源不足,部分老城区学校受空间限制,体育设施较为陈旧,社区体育场地与学校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学生课后体育锻炼场地短缺问题依然存在。
“体育课还缺乏统一权威教材和具体的课时内容安排,个别学校存在课程质量不高、课堂效果不佳的问题。”市政协常委赵慰菠补充道。
凝聚共识协商会上的问与答
师资困局如何破?空间不足怎么解?体育课堂怎样提质?评价体系怎么立?这些问题被精准带入随后召开的专题协商会。
“退役运动员入校任教,能否开辟绿色通道?”韦艳香的提问引发共鸣,她建议借鉴“双轨制认证”,推广“教练员驻校计划”。这正呼应了体育总局、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渠道”的要求。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再造的巧劲’。”市政协委员、南宁市兴望小学校长黄槐贤展示优化方案:设立专项经费改造老旧学校场地,推动场地共享机制。温丽云建议将优质学校体育设施纳入市级公共服务平台;针对老城区场地不足问题,鼓励利用屋顶、地下空间建设“立体运动区”,实现“小空间大利用”。市政协常委、市体育局体育经济科科长姜碧英则建议推动学校与特定体育类社会组织定向合作,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空闲时段高效利用起来。
“将‘常态课’打造成‘优质课’‘特色课’,是推动体教融合、筑牢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基石的核心路径。”赵慰菠强调。市政协委员、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副校长吕海华主张构建“市—县—校”三级培训网络,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人才支撑。市政协委员、隆安县第三中学副校长蓝常高呼吁让基层教练劳有所得,并纳入职称职级晋升考核体系。
此外,评价改革也成为焦点。“将体育课程纳入高考综合改革评价体系,确保每周至少有3节体育课,每天有大课间活动。”市政协委员、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校长方万生的倡议得到多位教育界委员附议。市政协委员、华蓝智库办公室副主任郭敬锋建议对品行良好、技能突出且能成为校队骨干的学生破格招录。市政协委员、南宁市翠竹实验学校备课组长孙佳则关注体育工作的家庭作用,建议推出“亲子运动护照”,形成热爱运动追求健康的良好氛围。
部门回应承诺中的实与干
在调研和协商会中,委员们的真知灼见迅速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并初步勾勒出解决方案。
市体育局表示将提升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学校体育合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建,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培训提供更加丰富的供给。
市教育局绘就下一步蓝图:根据学校实际合理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实现运动场地高效利用。例如将教学楼顶改造为铺设防滑垫、设置安全围栏的“空中运动区”,开展跳绳、棋类等低冲击活动;利用走廊、楼梯间打造“迷你健身角”,让学校每寸空间都成为学生运动的舞台。
市卫生健康委提供“健康护航”,组织定期入校开展技术指导与知识宣讲,培训校医、教师等相关人员提升防控技能;建立县(市、区)级学校卫生监测队伍。
市住建局表示将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共建,通过引入商业化便民服务,挖掘打造新型社区商业场景。
这场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界别协商,记录的不仅是委员履职的脚步,更是一座城市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庄严承诺。市政协也将聚焦成果转化,深化跟踪问效,推动协商建议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