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燃”了!南宁暑期消费活力涌动

alt

夜幕降临,邕江两岸灯光次第亮起,江面化作流动的星河。南宁的夜挣脱白日燥热,火热的消费场景依次点亮。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暑期大幕拉开,在民歌湖畔的歌声里、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灯笼下、亭子码头的霓虹中,众多文化消费场景连点成片、串珠成链,涌动着蓬勃的消费活力。

文化地标成夜间“流量担当”

alt

“快点,民族表演要开始了!”晚上8点,大学生小林拉着同学冲进民歌湖国际音乐小镇内湖表演区。湖面化作天然舞台,以碧波为幕,演员在水上栈桥与小船间灵动起舞。风雨桥的古典与会展中心的现代交相辉映,灯光勾勒的建筑轮廓时而雅致、时而炫彩;水雾如轻纱缭绕,将民歌、舞蹈与光影交融,织就沉浸式梦幻氛围。台下座无虚席,《壮族玛拐舞》一曲舞闭,欢呼声此起彼伏。“每天带家人来散步看表演已成习惯。”市民彭玉青笑着说,“民族融合的舞蹈让我为广西传统文化自豪。”

alt

“以前来民歌湖,拍张照就走,现在能泡一整晚。”湖边咖啡馆里,市民周女士道出变化,“这里早已从‘白天观光景点’变成‘全天候消费生态’。”记者发现,如今非遗体验、文创消费、演艺观赏已占近半壁江山:内湖区域每晚多场特色演出轮番上演;新开放的莫离塔区域设常态化乐队演出,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我们不是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用文化活动把‘路过’变‘停留’,把‘看风景’变‘过日子’。”广西合晟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杨琳表示,“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演绎活动,在暑假期间实现客流与消费的双增长,期望实现游客接待量200万人次,为城市文旅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alt

多元业态勾勒夜生活新图景

沿邕江顺流而下,亭子码头的夜色同样引人沉醉。傍晚时分,270°城市级环江广场上已是人声鼎沸,江风裹挟着美食香气与欢声笑语,与岸边闪烁的霓虹、远处璀璨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一幅动感画卷。来自柳州的大学生小韦正和朋友举杯畅饮,身后的乐队正演绎着流行金曲:“这里的氛围太适合年轻人聚会了,喝完酒还能游船看江景,一站式体验特别爽。” 刚从游船结束游览的上海旅客王女士表示:“坐游船看邕江夜景很震撼,上岸后逛逛商业街,买了些壮族特色的小饰品当伴手礼,这里既有国际化的时尚感,又不失本土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亭子码头物业运营副总监廖周玲介绍,为打造夜经济生态商业,目前共计200家商户正常运营,随着暑期到来,亭子码头日均销售额保持在20万元左右,节假日更是可达30—50万元,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剧院体验与文创消费热度攀升

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红灯笼沿青石板路延伸,与骑楼飞檐相映成趣,热闹的消费场景也正在上演。42岁的糖画艺人黄师傅手握铜勺,飞快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糖龙,引得孩子们惊呼。“以前周末才热闹,现在暑假每晚都人潮涌,还有广东游客非要学做糖画,回去做给孩子看。”黄师傅摊前孙悟空、凤凰造型的糖画摆得满满当当。

重庆游客梁女士在文创馆内买20个绣球;北京游客陈先生一家被酸野摊的芒果花吸引;上海的游客梁阿姨刚吃完柠檬鸭又干了一碗油茶……在这里,游客既能购文创、尝酸野,更能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人民剧场内同样人头攒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如同磁石般,将众多市民与游客汇聚于此,成为点燃消费热潮的关键引擎。富含南宁精神的轻喜剧、寓教于乐的儿童剧、还有首次从香港引进的现代舞与脱口秀融合演出,让不同客群各得其乐,也带旺了消费。“为迎合暑期夜经济,剧场多安排晚间演出,还引入多品类文创商家,方便游客消费。”人民剧院市场部经理罗彬彬说,暑期客流与销售额显著增长,高峰期夜晚入店超1500人次。

专家解读:文化赋能拓空间 消费升级促发展

“暑期夜经济的火爆,折射出南宁消费市场的韧性与潜力。”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分析,其本质是城市空间价值的二次开发与消费场景的深度重构,意义远超经济增量。正如民歌湖的展演、“三街两巷的非遗体验,通过“文化IP+夜间场景”融合,将自然与人文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载体,既延长经济活动时间维度,更激活城市空间全天候使用效率。这种模式打破“白天生产、夜晚休眠”的节律,让南宁地标从静态景观升级为动态消费生态,带动餐饮、零售、文旅等产业形成叠加效应,为地方经济注入“第二增长曲线”。

在吴寿平看来,夜经济还构建了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强化城市认同感;“三街两巷的非遗展示,让传统文化在消费中实现活态传承。“夜间社交+文化体验”的双重属性,既满足暑期市民游客的精神需求,更以市井气息与商业活力交织,塑造独特城市气质。

当灯光点亮古城街巷、音乐回荡湖畔夜空,夜经济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为南宁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可持续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450 图片:宋延康 记者:罗颢 编辑:曾艳 责任编辑:黎南茜 值班编审: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