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宁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552家,占全区57.3%,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打开发展新空间?近日,记者走进南宁市一家专注于东南亚语言智能处理技术研发及语言服务的人工智能企业——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感受“人工智能+教育”碰撞出的火花。
东盟多语言无障碍系统的试点应用让中文课堂实时翻译成多种东盟语言成为可能。韦静 摄
课堂上,一名老师正用中文讲解着知识要点。讲台下,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亮高美神情专注。
与以往不同的是,她戴着一副特制的耳机。老师的话语通过耳机,清晰、流畅地转化为她熟悉的印尼语,实时传入耳中。当老师提出问题,亮高美直接用印尼语轻声回答,话音刚落,讲台旁的显示屏上便很快显示出对应的中文译文,同时老师的耳机也接收到了翻译后的中文语音。
东盟多语言无障碍系统的试点应用让中文课堂实时翻译成多种东盟语言成为可能。韦静 摄
这神奇的一幕正是得益于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试点应用的东盟多语言无障碍教学系统。该系统融合先进机器翻译与语音技术,支持中文、英文以及东盟主要语言的多语言混合互动教学。“这套系统还覆盖了教学全流程,为学校搭配了一套完整的多语言教学工具、资源库和智能支持体系。课前教材、教案、课件都能通过AI进行高质量译制,课后配备基于大模型的AI学习助手,随时解答学生疑问,让跨语言教学变得越来越顺畅,实现‘听得懂、问得出、学得会’。”该公司项目总监李雨泓告诉记者。
东盟多语言无障碍系统将中文实时翻译成东盟语言。韦静 摄
广西达译科技有限公司扎根南宁、面向东盟,自主研发的东盟多语言大模型、智能翻译平台、多语同传系统、东盟本地语大数据平台等AI产品已在政府服务、企业“出海”等场景取得实效。“未来我们将重点深化‘语言+产业’深度融合、共建区域数智生态等两大方向。一方面将依托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联合行业伙伴,在‘语言+跨境电商’、‘语言+智慧教育’、‘语言+文博旅游’等领域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多语大模型为核心,联合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推动开放合作和联合创新,促进人才、数据、算力的区域协同,构建可持续的东盟语言AI应用生态。”对于未来的发展,该公司总经理温家凯信心满满。
随着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加快建设,南宁正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用好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等重要平台和载体,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