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外卖行业迎来一股学生骑手热潮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接单了。”

“跑XX外卖第二天,接了个老小区5楼,一口气爬到5楼,拿捏。”

……

在炎炎夏日的南宁,大街小巷中穿梭着一群特别的身影。他们身着统一的外卖配送服,车后座驮着餐箱,眼神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活力,他们就是利用暑假投身外卖行业的学生们。近日,记者注意到,今年暑假,南宁外卖行业迎来了一股学生骑手热潮,为城市配送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成为暑期一道独特风景。

老外卖员的印象:什么辛苦单他们都敢接

最近,这些大学生兼职外卖员活跃在各网络社交平台,他们将送外卖的经历分享出来。“无需经验,上手快”“时间灵活,多劳多得”等招聘标语,精准击中了想要利用假期锻炼自己、赚取零花钱的学生们。

20岁大学生小张便是其中一员。“以前暑假都是在家玩,这次想体验下社会生活,听说送外卖能锻炼人,还能赚钱,就报名了。”小张说道。

像小张这样的学生骑手,正活跃在南宁的各个角落。他们中,有人通过中介入职,有人直接下载APP“单干”。一家中介、某城市配送有限公司站长助理李女士说,暑假工占比近四分之一。“学生骑手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很快就能适应工作节奏,为站点补充了不少人力。”

薪资模式也让学生们动力满满:每单提成2—10元不等,叠加高温、冲单、夜宵等补贴,不少努力的学生月收入能突破5000元。但比起数字,更珍贵的是过程中的“第一次”。

外卖员老张看在眼里:“这些学生真是什么单都接,我们嫌麻烦的爬楼单、提成低的远单,他们抢着送。这股冲劲,年轻人是真不一样。”

不过,网上也不乏老外卖员吐槽:这些学生胆子真不小,再苦再远再累的单想都不想就敢抢,又常对着巷子转圈,认不得那些藏在老墙后的门牌号,看到老外卖员又跑过来问路。“有了这些大学生加入,外卖行业更加卷了。”

从“校园”到“街头”:学生骑手的暑期蜕变

南宁的夏日骄阳似火,高温酷暑是学生骑手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有时候一天下来,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身上全是汗渍。”小张感慨道。此外,面对复杂的路况和客户需求,也需要他们不断适应。“偶尔会遇到地址不好找、客户电话打不通的情况,只能一边联系一边耐心找,虽然着急,但也锻炼了我的沟通和应变能力。”小张说。

“燕儿”的配送日记里藏着不少“初体验”:7月10日第一天在西乡塘区跑单,抢了个“野生单”(指地址模糊、难配送的订单),在街头绕了半天才找到目的地;遇上大雨,差点淋成落汤鸡,当天送12单赚了49.4元,“钱不多,却比任何零花钱都踏实”。第二天,她接到了老小区5楼的订单,爬楼时的喘息声里,藏着悄悄生长的底气。

“荔枝小敏”也从7月15日开始,几乎每天定时打卡晒跑外卖的过程:天气很热,穿着洞洞鞋跑一天,爬楼太累……但她说,送外卖赚钱的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玩的经历。“累是真的,但每送完一单,都觉得自己又‘通关’了一次。”

尽管困难不少,但这段外卖经历让学生骑手们收获颇丰。除了经济上的独立,他们还在工作中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以前点外卖觉得理所当然,自己送了才知道背后要付出这么多努力,以后会更体谅外卖员。”小王说。同时,在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得到锻炼,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这个暑假靠自己赚钱买了新手机,还能存点钱当下学期生活费,特别有成就感。”小王笑着说。

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成长,不止于“赚钱

社会学者谢金甫对此表示,大学生暑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赚钱”,更是能力培养的关键一环。“校园教育侧重知识传授,但知识需要在社会中转化才能体现价值。”他指出,假期压力小、时间灵活,正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黄金期。无论是送外卖、做兼职,还是参与其他社会服务,只要是良性、能创造价值的活动,都能有效提升综合能力——这是校园教育难以替代,却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历练。

在谢金甫看来,社会实践首先能磨练心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引用古语说明,社会中的艰辛与挑战恰恰是成长的“磨刀石”。大学生在配送超时、遭遇挫折时学会抗压,在高温或暴雨中坚持完成工作时培养韧性,这些体验远比课堂说教更能塑造坚韧的品格。

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能锻炼校园中稀缺的“陌生人交往能力”。与熟人打交道靠情感,与陌生人打交道靠能力。谢金甫解释,如何让陌生人接纳自己、建立信任,甚至转化为合作资源,是走向社会,尤其是创业必备的技能。而学校的实习环节往往时间短、环境受限,多在“呵护”下进行,难以真正模拟社会的复杂场景。相比之下,暑期实践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社会互动,这种历练更直接、更深刻。

赚钱是次要的,却是检验实践效果的标尺。谢金甫提到,若学生参与实践却毫无收获(如送外卖没有收入),往往能折射出自身在沟通、效率等方面的不足,从而针对性改进。他建议,学生实践应优先选择盈利性活动,而非以公益性为主——“毕业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先学会在社会中立足,才有能力回馈社会。”

谢金甫说道,当更多学生主动走进社会,在实践中锤炼适应力、沟通力与抗压力,他们离“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目标便更近一步。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契机,更是教育链条中衔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希望社会、学校与家长给予更多支持与鼓励,为大学生暑期实践创造更包容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737 记者:韦薇 编辑:陈碧莹 责任编辑:农荟颖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