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社区的智慧焕新到跨国课堂的科技互联,从10亿产业基金的快速落地到一批AI应用场景出现,青秀区的干部及参与服务南A中心建设的所有人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南A中心)建设中交出了一份硬核答卷,其中新竹社区“智慧社区服务”和民主路小学“中国—东盟数字教育”两个重点场景初步列入南A中心展示中心。这里记录的,不仅是技术落地的轨迹,更是一群追梦人用担当与智慧刻下的时代印记。
谋篇布局 扛起使命的“青秀担当”
“我们要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青秀模式’。”青秀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杨伊莉的这句话,道出了城区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
今年2月,城区主要领导挂帅的人工智能专班成立;今年以来,313人次干部参加专题培训,38家单位申报南A中心应用场景,25家企业入选全区AI典型案例……一组组数字背后,是“顶层设计”与“一线冲锋”的同频共振。
专班用“抓典型、育场景”“强联动、促招商”“联东盟、拓合作”概括攻坚逻辑。“抓典型、育场景”即推动新竹社区“智慧社区服务”和民主路小学“中国—东盟数字教育”两个重点场景初步列入南A中心展示中心;“强联动、促招商”即联合南宁产投等企业成立10亿元规模的合伙基金,今年以来新签约重点人工智能项目9个;“联东盟、拓合作”即举办4场“智联东盟”活动,促成东盟企业签约。
破题攻坚 老旧社区的“智慧突围”
“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在新竹社区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人工智能技术让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新竹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智明说。针对社区里老年人口多、服务需求杂等现状,赵智明带领团队引入智能体“新同事”:线下大屏实现多语言交互;法律咨询一体机“法狗狗”能解答东盟法律问题。
在新竹社区内的“芯竹智联”AI生活服务馆,科普、医疗、教育、娱乐四大空间让居民直呼“想不到”:“以前觉得AI高不可攀,现在下棋机器人也成了‘老棋友’。”赵智明表示,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技术升级的背后是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跨界融合 教育创新的“破壁者”
“在中马印尼三国人工智能教育互动课堂上,代码成了孩子们交流的‘新语言’。”民主路小学校长刘李平说。
从2008年只有4名学生上课,到如今发展为万人课程体系,民主路小学的“AI教育史”恰是青秀教师“拓荒精神”的缩影:编写校本教材、组建名师工作室、帮扶300名乡镇学生……“钉钉子”的坚持让该校成为南A中心教育板块的标杆。
教师们用开放胸怀架设“东盟之桥”:自主研发《“YU”见全球》课程,与6个东盟国家11所华文学校开展“一国一策、一校一案”订制式华文教育交流推广活动等。在今年4月的一次三国编程线上交流活动中,团队课前十几次技术交流与支持,连夜调试设备,让不同国家的孩子在代码世界里“手拉手”,用教育的温度打破地域隔阂。“教育没有国界,技术让心意走得更远。”刘李平说。
从社区治理到国际协作,从教育深耕到地标崛起,青秀区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将南A中心蓝图化为生动实践。在这里,每一个场景都是为民服务的注脚,每一次突破都是面向东盟的邀约——这,正是新时代青秀精气神的最美诠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