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广西小五金之乡”的招牌顿时映入眼帘。上世纪30年代至今,大罗村的小五金产业经历数次转型升级,从最初的农用工具到手工艺品,再到工业产品,如今生产的12个系列300余种产品销往东南亚及俄罗斯、日本等国。
作为远近闻名的“小五金生产专业村”,如何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宾阳县新桥镇大罗村党总支部给出了答案——以“党建链”连接“产业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共建带动 强化产业振兴服务力
大罗村曾以“小五金之乡”而闻名。然而,当地的五金产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处于低水平,导致这个拥有1900多户7000多人的村庄陷入发展困境: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抵抗市场竞争,五金产业优势渐失。
如何破局?面对产业萎缩伴生的社会治理风险,新桥镇党委建设大罗村小五金产业园,规模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产业涅槃与社会治理的双重跃升。
大罗村党总支部扛起破题重任,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将目光投向村内闲置的“沉睡资源”——143亩老宅基地和闲置地块,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中心园区+五金企业+个体小微企业”的运营模式,建设村级产业园,构建“党建+村企”共建模式,辐射带动新桥镇产业发展。
“为加快大罗村小五金产业园建设,大罗村党总支部成立了由30多名党员组成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大罗村党总支书记蒙绍迪回忆道,这支队伍在操劳生计之余义务投入园区规划与厂房建设等工作。
经过几年的扶持与发展,一片现代化的村级产业园在昔日的闲置之地上拔地而起。在村党总支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园区各企业不断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动转型升级,本地五金产业快速崛起,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抱团发展 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走进大罗村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自治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牌匾和“南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牌匾格外醒目。“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党组织就是主心骨,是产业抱团发展的坚强堡垒,‘党建+产业’正在重塑大罗村产业筋骨。”蒙绍迪言语间充满自豪。
如今,大罗村小五金产业走上了“数质并重”的良性循环之路,不仅早早用上了现代化的车床、电子切割机等设备,还吸引了多家外地企业加盟,大罗村小五金产业园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
目前,大罗村小五金产业园已建成厂房21栋、现代五金电商展销中心1个,进驻法人企业11家,聚集五金加工小微企业193家,带动解决就业岗位3600余个。同时,在大罗村的辐射带动下,新桥镇辖区建成25个村级产业园,范围覆盖16个行政村,整合可利用土地1312亩,注册实业公司17家,累计解决就业岗位1.3万个。
“产业园的运营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60万元。”蒙绍迪介绍,2019年以来大罗村工业总产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工业总产值达4亿元,产业发展持续反哺乡村建设和民生改善,形成“产业兴—集体强—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此外,大罗村党总支部还从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大学生中培养后备人才26名,确保“党建链”持续引领“产业链”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大罗村以‘党建链’连接‘产业链’,实现了发展蜕变,让振兴‘不断链’。”宾阳县新桥镇党委组织委员陆世通表示,新桥镇将加快党建实体化特色品牌打造,把党建目标与服务群众、推动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持续擦亮“广西小五金之乡”这张名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