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辅助器具服务纳入保障范围后,参保家庭照护负担进一步减轻。(自治区医保局供图)
深探 感受新时代澎湃动力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沉甸甸的八个字,道尽了无数家庭在失能亲人长年卧床时的辛酸与无奈。
南宁市民刘功国,曾是这困局中的一员。妻子庞光英长期卧病在床,刘功国十几年如一日地独自照料,几乎耗尽他所有的心力。但如今,他的脸上有了久违的轻松:“经过这两年的护理,我老婆的眼睛都可以睁开了!”
这些细微却珍贵的变化背后,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微小改善,也是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制度试点落地后,为这个家庭带来的转机——专业护理上门了,刘功国肩上的重担轻了,一家子的困境有了喘息的机会。
长护险,这项在我国被称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旨在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其不仅切实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和事务负担,更让失能人员有尊严地生活,因此被誉为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保制度。
国家第二批、全区首个试点城市南宁,国家首批全面推进、自治区建设第一梯度城市北海——这两座城市作为医保第六险实施的广西先行者,在这场关乎尊严与照护的探索实践中,如何为失衡家庭重新找回平衡,又有什么独特的做法、经验?
1 搭把手、喘口气,生活重负有转机
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把南宁市民黄正权困在了病榻上,也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
黄家媳妇玉巧丽至今记得,那段时间,公公日常的吃喝拉撒以及每一个细微需求,都成了婆婆生活中绕不开的中心,婆婆整个人几乎被“困”在了床边。
工作繁忙的玉巧丽和丈夫,也曾动过请护工的念头:“请人照顾吧,每月至少要3000多元,对于我们这个普通家庭来说,真不是一笔小数目。不请吧,看着婆婆一个人这么熬,我们心里又实在不是滋味。”
日子就在这样两难的拉锯中,消磨着婆婆的耐心和体力。
转机,悄然到来。2020年9月,南宁市入选国家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2021年3月1日起,南宁市在自治区医保局指导下,在全区率先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得益于这项制度,2023年1月起,护理员每周两次到访,带着专业技能和贴心服务上门照顾黄正权,还会耐心地教婆婆一些护理技巧。
今年,南宁长护险政策进一步优化,新增了辅助器具服务,且相关费用由基金支付。这小小的加法,对许多失能家庭来说,意味着生活重担的减法。
得知消息的玉巧丽,心中一动。她想到了那个让婆婆最头疼的翻身问题,立刻就给公公申请了充气式防褥疮床垫的辅助器具服务。
“之前为了避免我公公长压疮,婆婆每2小时就得给他翻一次身,现在她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时刻惦记着翻身的事了。”看着婆婆逐渐轻松下来的状态,玉巧丽知道:“这个家,真的在慢慢变好。”
好起来的不止黄正权一家。截至今年6月,南宁已有超过2.33万名重度失能人员,通过长护险享受到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护理服务支持,包括入住专业护理机构、居家接受上门护理,以及租赁辅助器具这样的贴心服务,制度保障年人均减负超过2万元。
“长护险提供的,是‘搭把手、喘口气’的服务。”南宁市医保局局长黄时毅一语中的。在4年多的试点实践中,南宁不断摸索和积累特色做法。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服务内容从最初的基础照料,升级到了如今的精准供给。
目前,南宁市已有110家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2家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它们提供的服务远不止于“喂饭、擦身”,而是被细分为生活照护类59项、医疗护理类21项、支持性器具类6项,精准地匹配了近万名失能人员千差万别的需求。
2 稳就业、强保障,催生护理新气象
梳头、按摩、洗脚……7月18日,南宁市江南区一小区内,失能老人陈婆婆坐在椅子上,享受着来自00后青年护理员唐子欣的贴心服务。
中专护理专业毕业后,这个年轻的姑娘曾对职业方向有过迷茫,直到在网上看到南宁市长护险定点护理机构的招聘信息。“政策要求机构必须和护理员签合同、缴社保,这让我觉得工作有保障。”而更打动她的是,这份工作能让她学以致用,能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就这样,长护险护理员成为了唐子欣职业生涯的起点。入职后,她接受了系统的职业培训,快速成长为专业护理员。短短半年时间,她就因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护理技能获得好评,多位家属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有一种被需要的幸福。”在旁人眼中,护理员的工作又脏又累,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但唐子欣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但是,放眼护理行业,年轻人少,优秀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不少专家提出建议:长护险从试点到推广,护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必须要跟上。
在南宁,该市通过政策引领,利用“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职业发展”组合拳,已形成“政策驱动—需求增长—就业扩容”的良性循环,有效实现了长期护理服务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受益于此,企业本身得到快速发展,员工数量从成立之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170人,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南宁悦长护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冬燕介绍。她还注意到一个可喜的变化:企业的员工构成更年轻化、更专业化了,20-40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比,从不足5%提升至54%以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从原来的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61%。
如今,在“候鸟老人”比较多的北海市,也正在积极引入专业护理机构,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发展长护业务。护理机构联合北海康养职业学院等院校持续输送护理人才,破解基层经办力量薄弱、本地护理服务机构少、“候鸟老人”照护压力大等难题,持续探索打造“北海长护模式”。
3 广覆盖、优服务,更多温情护尊严
“长护险是不是只保职工?”这是不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
随着国家医保局部署的推进,这个问题的解答,正发生积极变化。
以北海为例,2024年8月,广西在该市率先开展覆盖职工和居民的长护险改革,将扩面提上日程。这与南宁在职工群体中先行探索的路径有所不同,北海的长护险实践从一开始就着眼于更广泛的群体。
目前,北海已于2025年6月1日执行职工长护险制度,并计划于同年9月1日启动城乡居民参保征缴。2026年1月1日起,全市实现职工和城乡居民长护险制度全覆盖。
尤为不易的是,在国家、自治区层面未明确城乡居民长护险财政补助的情况下,北海主动破局,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共担”筹资机制,参保个人(不含18岁以下未成年人)年缴仅10元,加上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让更多居民接入长护险这张保障网。
自治区医保局待遇保障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按照部署,全区将按照三个梯度稳步推进长护险,计划于2028年底前实现全区长护险制度全覆盖,让这项惠民政策惠及更多人群。
未来3年多的时间里,覆盖面的扩大也会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受益人数与服务机构数量增加,如何确保服务的真实性和优质性,将成为长护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南宁,目前高达90%的重度失能人员选择居家护理,服务场景点多面广、分散隐蔽,监管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挑战,南宁以“智慧”作为解题思路。“我们通过‘人脸识别认证+GPS定位打卡+服务时段影像采集’三重验证机制,实现服务全流程可视化监管。”南宁市医保中心副主任禤日成介绍,该市打造“智能监管+实时追溯”数字化防控体系,创新的“一键连线、实时抽查”功能,可以让监管人员通过视频连线护理服务现场,确保服务过程可监管、可核查。
据介绍,该平台自建立运行以来,长护险服务监管效率提升了80%,有效杜绝了违规操作风险,为基金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不仅如此,今年6月,南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护险护理服务质量评价反馈机制,为服务监督与效果评价提供了更科学的遵循。
从北海的扩面探索到南宁的智能监管,广西长护险实践的先行之路,正在用更多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去化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朝着广覆盖、优服务的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