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颜值经济”伴随社交媒体扩散,医美、美妆行业呈几何式增长,但颜值焦虑营销、虚假宣传、资质造假等行业乱象侵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危害着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发布《医美避坑指南》,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颜值焦虑营销,科学变美不踩坑。
部分商家通过社交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以“颜值逆袭”“颜值竞争力”等话术制造焦虑,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部分机构以“免费皮肤检测”“低价体验”为名,诱导消费者到店后推销高价套餐,甚至诱导消费者通过贷款支付医美费用,导致消费者“美容未成,负债先行”。医美行业因涉及医疗行为,具有高风险性,福建省消委会此前多次接到过医美失败、美容产品反损颜、美容预付式消费问题的投诉及咨询。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主任潘延斌提醒消费者,颜值提升并没有那么重要,过度追求外表可能陷入健康风险与财务陷阱。消费者应根据自身需求与经济能力选择服务,拒绝“以贷养美”,避免因冲动消费透支身心与财务。选择医美项目时,要严查资质,确认机构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包含“医疗美容科”,确认主诊医师需具备《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同时还要确认操作护士是否持有《护士执业证书》,治疗仪器是否是“三无”产品或来路不明的“走私货”。签订书面协议要明确项目名称、操作人员、价格明细、术后保障等条款,同时要求机构提供《医疗美容知情同意书》,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并发症及恢复期,并保存术前术后照片、病历、缴费单据、沟通记录,避免维权无据。
针对美妆产品选购,建议消费者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渠道进行购买,谨慎购买个人代购、朋友圈“手工定制”产品,谨防假货、临期品;注意看标签,国产化妆品需标注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净含量、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生产许可证号、卫生许可证号、产品标准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如防晒、祛斑)需标注批准文号,进口化妆品需标注进口化妆品卫生许可证批准文号、经销商代理商名称地址并附中文标签。
此外,消费者要注意留存证据照片、视频、订单、聊天记录、缴费等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先与商家、销售平台进行协商,协商无果可以向相关主管部门或消费者组织投诉举报,必要时可申请医疗鉴定或提起司法诉讼。
“颜值经济”应服务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美业”需在技术创新、安全保障与规范管理方面作出更多努力,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打击非法医美服务,规范广告宣传与医疗器械使用,推动“颜值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变美需以安全为前提、科学为指南,警惕颜值焦虑营销,科学变美不踩坑。
皮肤科主任潘延斌
主任医师,从事医疗美容工作20余年,对美容有深刻理解和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激光设备,擅长面部年轻化如美白嫩肤、祛斑除皱、抗衰提升、点阵激光、染料激光、激光脱毛、水光注射和微整形项目:注射除皱、瘦脸、瘦腿、玻尿酸填充;以及对损容性疾病如黄褐斑、太田痣、血管瘤、鲜红斑痣、白癜风、妊娠纹、膨胀纹、疤痕、腋臭、毛发移植等有较深造诣;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