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实平】农村公厕建设要做好“后半篇文章”

据央视新闻报道,山西运城稷山县一些村子新建的公厕,只有村里有活动时才开放,平时则大门紧锁,让不少村民望“厕”兴叹。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对于农村公厕建设来说,建好公厕只是“上半篇文章”,而公厕使用和维护的“后半篇文章”才是关键。

厕所虽小,却与民生息息相关。农村公厕的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稷山县新建的公厕外观精巧,选址也靠近村民活动区域,本应给村民带来便利,但现实却是公厕被“铁将军把门”,厕所成为摆设,这无疑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也背离了建设公厕的初衷。

要让农村公厕真正服务于民,关键要做好农村公厕建设的“后半篇文章”。农村公厕要使用好,首先要有资金保障。公共厕所的日常设施维护、清洁、水电等都需要资金,因担心费用上升而封闭公厕,显然不是解决之道。因此,公厕管理部门应通过财政部门拨款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公厕管理有了资金保障,公厕才能够正常运行。

农村公厕要使用好,管理工作也要落实到位。有了资金保障,就应该明确管理人员,负责公厕的清洁和维护,确保管理人员的工作收入。如陕西省柞水县就设置了80个公益岗位,安排人员专门管理公厕;山东省部分村庄将公厕维护纳入村级公益岗位,既解决经费又提供就业;浙江省推行“一厕一长”制,公开责任人信息,村民监督有门……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公厕实现“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

农村公厕要使用好,村民的观念也需要改变。相关部门应积极履职,与村民齐抓共管,加强宣传,逐渐扭转部分村民固有的“你尽管建我只管用”的观念,培育“维护公厕人人有责”的意识,并形成约束力。比如成都一些乡村将公厕卫生纳入村规民约,推行村民轮流值日监督,从而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珍惜自己的村容村貌,进而实现村民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

农村公厕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不能重建设轻管理。只有做好农村公厕建设的“后半篇文章”,解决好资金、人员、观念等问题,才能使每一座农村公厕真正服务于民,让每一分投入都化作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

阅读量:121 作者:常智 编辑:罗宁 责任编辑:覃凤妮 值班编审:农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