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蜿蜒的小路通向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大伍屯,带你走进一处隐匿于时光深处的古建筑——“七十二道门”。
“七十二道门”位于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大伍屯中心。记者 黄敬敏 摄
这是一座典型的壮族古民居建筑群落,又称“邓家大院”。大院规模宏大,巷道迂回,门洞繁多,足有72道门。门门皆风景,处处见匠心,书写着人与古宅共生共荣的动人篇章。
1 房门有72道 堪称“壮族微型故宫”
“七十二道门”位于大伍屯的中心,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迄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与周边的民居相比,“七十二道门”红砖红墙红瓦、飞檐翘角,显得卓尔不群。
这是由当地邓氏家族兴建的“邓家大院”,为封闭式长方形的建筑群落。大院里有大大小小房间共67间,每间房1道门,加上1个大门、2个侧门、2个后门,共有72道门,故得名“七十二道门”。整个大院坐北朝南,占地1428平方米,分外、中、内3部分,从高处看,就像一个大大的“口”字里镶嵌着一个“日”字。
“七十二道门”屋舍整齐,巷道回环,门洞繁多。记者 黄敬敏 摄
“七十二道门”,屋舍整齐,巷道回环,门洞繁多,大小院子,构造复杂。门前有拴马桩,飞檐高翘如凤凰展翅,雕花屋脊精美灵动,彰显当年主人家的气派,又被称为“壮族微型故宫”。
漫步其间,巷道四通八达,石板路爬满青苔,厚实的樟木门写满岁月沧桑。木门木窗精雕细刻,如第三道门屏风上刻有5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匠心可见一斑。
“七十二道门”的第三道门屏风上刻有5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记者 黄敬敏 摄
2 合力建大院 历经25年才正式竣工
“七十二道门”为何选址于此?又是怎么建起来的?
古宅里一砖一瓦皆故事。记者 黄敬敏 摄
大伍屯村民邓瑞金是邓氏家族的第23代后人。她告诉记者,家里老人说,家族第8代先祖邓文彩曾参加过武举考试,虽未能金榜题名,但他为保护家族安全、维护地方治安做了许多事情。有一天,邓文彩在放牛时,突然看见村口有一头白猪跑过,他好奇地追过去,但白猪消失在一片杂草荒野之中。族人听闻此事后,都认为这是好兆头,预示此处是风水宝地,便一致决定要在此处建造邓家大院。
后来,邓文彩做食盐生意发了财,便在此地买下二三十亩地皮,以供日后建房之用。但因建房工程浩大,资金有限,他至死未能如愿。弥留之际,他特地嘱咐子孙,一定要想办法把大院建好。
为完成邓文彩的遗愿,其孙子邓致辉、邓致宝、邓致彰便开始筹建大院。几经周折,邓氏家族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落实了建房方案,请来工匠,耗时25年,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邓家大院”——“七十二道门”才最终建成。
3 建筑有特色 彰显壮族民居建筑独特风貌
跟着邓瑞金,记者一行进入“七十二道门”大门到达正堂屋。第一进房上悬挂着一块老牌匾,上书“恩赐九品”字样,上款“道光丙午年祖号文彩享寿七十三岁因为皇恩宠赐”,下款“光绪十四年岁次子季秋月二吉旦重修立”。
穿过第一间正堂,抬眼看到第二间堂屋正门上的“寿如松乔”牌匾。此牌匾为1910年邓致宝六十大寿时,思恩府(当时的武鸣县治)为褒奖其维护地方治安特别颁发的牌匾。“恩赐九品”和“寿如松乔”两块牌匾,蕴含大伍屯百年古村“孝道”传统,是壮家传统孝道文化和儒家孝文化的直接体现。
“七十二道门”第二间堂屋正门上挂着“寿如松乔”牌匾。记者 黄敬敏 摄
大伍屯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壮族人民聚居村落。2016年以来,武鸣区以大伍屯清代古宅“七十二道门”及全屯33栋砖瓦结构民宅为核心,对周边95栋房屋进行修缮改造,并融入壮族民居民俗元素,打造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农村住宅建筑风貌。当古宅在匠心呵护下重焕新生,乡愁便有了可依的归宿。2019年12月,大伍屯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2020年12月,“七十二道门”被列入南宁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4 大院重防御 设小门带瞭望口固若金汤
“后排这间小屋是我爷爷奶奶曾经住过的房子,小时候我们经常在院子里玩捉迷藏游戏,这里就像‘天然的迷宫’,承载了很多欢乐的记忆。”在邓瑞金儿时的记忆里,居住在“七十二道门”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长者。大院根据每家人口多少分房,居住人口最多时达100多人。后来,邓氏子孙陆续搬出大院另行择地而居。
“‘七十二道门’重在防御功能。”邓瑞金说,“七十二道门”中专门设置了比人矮半截的小门,暗含“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意。在外围院落两边,还开出两个“瞭望口”。“瞭望口相当于现在的‘保卫科’,家族安排壮丁登上瞭望口随时监视外部情况,一旦发现敌情立即通知族人做好御敌准备。”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八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建武解释说。
“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里,这一砖一瓦该如何加固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陆建武指着“七十二道门”墙壁上的砖墙说:“这难不倒聪明智慧的古人,古人将白泥、糯米、猪血、稻草灰等混合搅拌在一起,就是天然的黏合剂,比水泥还稳固!”
在“七十二道门”前,壮家迎客表演展现壮族群众的热情好客。记者 黄敬敏 摄
百余年岁月悠悠,如今的“七十二道门”古朴又年轻,一砖一瓦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智慧和生命,在历史星河中熠熠生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 保持信息完整